正文 第9章 清代題材電視劇概說三(2 / 3)

6.《自流井》本劇反映了清末處在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社會一段商場上的人物糾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朝廷腐敗的社會現狀,另一方麵也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進入我國對我國商業、金融方麵帶來的影響。該劇以西南地區的鹽商為關注對象,表現了鮮為人知的地區和行業,在曆史題材電視劇中增添了新鮮題材。

(六)賢臣係列

1.《李衛辭官》本劇講述了一代君臣乾隆與李衛的傳奇故事。新即位的乾隆帝對於前朝老臣李衛很不喜歡,尤其看不慣的是他身上的混混氣,一心想廢掉他,而李衛自己也深知新皇帝的心思,決意辭官,但世事總與願違。曆史上的確有李衛其人。李衛,字又玠,並非像劇中所描述的出身於市井的小混混,而是生於江蘇銅山徐州市一家境比較富裕的人家。康熙五十六年,李衛花錢捐了一個官。

2.《欽差大臣》本劇以詼諧幽默的手法講述了清康熙年間欽差體察民情、整治貪官的故事。此故事與“康熙帝派穆子旭私訪下南京”這件史實的構架和情節發展有相似之處,但是不能說完全依據史實,因為劇中大部分劇情包括主要人物和大部分細節均為虛構。細細比較,出場的所有主要人物中,除了康熙帝這一人物具有真實性,其他人物均以虛名存在。

本劇與史實的幾大出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曆史上欽差出訪雖為明察暗訪,但一定會有保鏢隨從。而該劇滑稽地描述“一對兄妹”出訪,哥哥是欽差,試想一個弱女子又將如何保護欽差的安全呢?第二,欽差不可能隨隨便便將聖旨和官印弄丟。丟了聖旨是掉腦袋的大事,欽差理應立即報告朝廷請罪,而非像劇中的欽差一樣,一意孤行、自斷辦案。無法與上級取得聯係是為官者最大的失誤。第三,原則上來說,曆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官員願意輕易得罪同僚,更不要說公然彈劾其不法行為(政治鬥爭另當別論)。而在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中,貪汙往往幻化成可以置對手於死地的利劍。本劇中錢奎和周文正、鄭天壽之間爾虞我詐、相互欺騙的結局就是被正義繩之以法,而阿醜的“改邪歸正”寄托了作者對“人之初,性本善”得以回歸的夙願。

3.《鐵將軍阿貴》本劇以清朝曆史上乾隆年間的大將軍阿貴的故事為主線,講述了這位目不識丁的大將軍出將入相的傳奇經曆。整部劇不僅講述了阿貴在戰場和朝堂上的所作所為,更描繪了他的愛情故事,給該劇平添些許輕鬆幽默之感。

本劇以清朝乾隆年間的阿桂將軍為原型,但在電視劇中,將“桂”字換為“貴”字。曆史上的阿桂將軍,有勇有謀,學識淵博,目光遠大,運籌帷幄,是乾隆年間出將入相的少數重臣之一。但是這部電視劇中的阿貴將軍,雖然也是深得乾隆皇帝寵信、出將入相的大將軍,卻是個舉目無親、目不識丁之人,這與曆史上的阿桂將軍有較大的出入。曆史上的阿桂將軍確實厭惡和珅,在電視劇中,這一點被編劇和導演著重渲染。整部電視劇的重點放在了阿貴在朝堂上的所作所為,特別是與和珅、和琳兩兄弟的鬥爭。但曆史上的阿貴將軍最為後人所銘記的還是他平定邊疆戰亂、發展邊疆生產的功業。該劇涉及較多的另外一個曆史人物是劇中阿貴的死對頭、和珅的弟弟——和琳。劇中和珅不遺餘力地幫扶弟弟同阿貴在朝堂上鬥爭,和琳自然也就成了劇中的大貪官、大反派之一。但在曆史上,和琳雖然和哥哥和珅關係非常親近,為人卻和貪婪的哥哥迥然不同,他一生為官清廉,武將出身的他在乾隆時期官至工部尚書、鑲白旗漢軍都統、四川總督。乾隆中期,督理平廓爾喀軍事糧餉並籌善後事宜。後率兵鎮壓貴州、湖南苗民起義,先後任參讚大臣,繼福康安為統帥。曾進封一等宣勇伯。嘉慶元年卒於軍中。和琳一生英勇、忠義、清廉,死後諡忠壯。

4.《縣令黃馬褂》本劇一改影視界古裝劇“戲說”過濫、清宮戲越拍越大的現象,大膽探索,以“芝麻官”的小題材塑造了清朝一個受百姓愛戴的普通縣令的感人角色。導演調動了各路演員的優長,拍出的電視劇觀眾愛看,令人耳目一新。該劇以輕鬆幽默的語言和富有喜劇效果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古代的“反腐倡廉”,卻又沒有說教意味,在娛樂和笑聲中將這一精神滲透,還涉及“基層的父母官如何防微杜漸”的現實問題,使得該劇獲得了一致好評。一些影視評論家認為《縣令黃馬褂》是一部難得的“古裝主旋律”作品。

5.《宰相劉羅鍋》本劇講述的是,清朝乾隆年間,山東劉墉進京趕考,在京城遇到皇上變成情敵,與皇上下了一盤棋,並與六王爺的格格結下情緣,如果贏得狀元,將會與格格成親。劉墉果然不負眾望高中狀元,並被皇上派往江寧任知府,政績卓著。自從京城結怨之後,和珅念念不忘要致劉墉於死地並且戲弄劉墉,利用機會對劉墉百般刁難。自此,劉墉與和珅在朝廷、在民間,對公事、對私事發生了一係列鬥智鬥勇的故事。圍繞這一主線,演繹了這部著名的電視劇。

劇中的劉墉與曆史上的劉墉具有一定的差距。電視劇中的劉墉是六王爺的女婿,也就是說,劉墉與乾隆有一定的親戚關係。但是在曆史上,劉墉是大學士劉統勳的兒子,而劉統勳是乾隆皇帝頗為信任的大臣。電視劇中的劉墉家境貧寒,長年陪在身邊的是頭毛驢。與之相反,曆史上的和珅不是從小就在富裕家庭生長的,而在電視劇裏則是十分富裕。同時,在電視劇中,劉墉敢參辦和珅以及皇上,這是為了突出電視劇中劉墉這一人物的性格以及行為,營造出他聰明智慧的效果而已。在現實生活中,劉墉是不敢參辦和珅的,因為和珅深得皇上寵信,他能夠揣測上意,時刻替皇帝赴湯蹈火,把皇帝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辦,皇帝煩心的事情,和珅會想法子。久而久之,乾隆當然就把和珅當作自己人重用了。至於劉墉,他並不是那麼會討好皇帝,所以跟和珅無法相比。在電視劇裏麵,隻有劉墉一個人敢與和珅對著幹,這也頗為不現實,現實中的和珅對那些正直大臣不擇手段地排擠打擊。那麼,為什麼劉墉沒有受到排擠打擊呢?實際上劉墉比較圓滑,不敢仗義執言,反而是一些級別不高的官員敢於碰硬。大學士鬆筠對和珅不屈服,被發配到邊遠地區任職。領班軍機大臣阿桂德高望重,和珅總想扳倒他。軍機大臣王傑、董誥也是和珅壓製的對象。隨後在嘉慶繼位之後,形勢發生變化,和珅不得不采取措施防備嘉慶。他一麵極力討好嘉慶,一麵又竭盡全力限製嘉慶培植自己的親信。和珅知道嘉慶對他並不是十分親信,所以采取一貫作風討好嘉慶皇帝,但是電視劇中的和珅找一個假皇帝去謀殺十五阿哥也就是說謀殺嘉慶皇帝,這是不可能存在的。在電視劇中,嘉慶皇帝讓和珅自殘,並不完全是因為他富可敵國、家財萬貫而已。事實上,和珅不僅僅是有金錢地位,權力也驚人,幾乎身邊的大臣都是親信,並且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還夢想死後像皇帝一樣風光。他在河北荊州修建巨大墳墓,規格甚至超過了親王。由此可見,嘉慶殺和珅是因為他權力太大,已經威脅到皇權,嘉慶甚至懷疑他可能會謀反。至於劉墉的職位,也並不是像電視劇裏所表現的那樣,讓觀眾認為他就是當朝的宰相,而事實上,劉墉的地位並沒有超過和珅。劉墉是當時的書法家,曾先後輔佐乾隆、嘉慶兩朝。在乾隆之際,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劉墉並享書法盛譽,電視劇中也體現了這一點。同時劉墉是個不折不扣的才子。劉墉生長在世代書香、以科舉仕進為榮的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後來他成為四庫館臣也證明了其學識的淵博。這也正是電視劇中強調的一點。總的來說,電視劇與曆史是有許多出入,但還是依照曆史進行改寫的。

6.《大清官》該劇明顯是一部娛樂性很強的清宮傳奇戲,奸臣、忠臣、弄臣齊聚一堂,盡顯官場百態。劇名一語雙關,既表達了劉統勳的清正廉潔,另外也有大清官場的複雜之意。而這一切則通過劇中被貶低了的乾隆皇帝的言行來表現。劇中的福康、納善均為虛構的人物,納親的命運也與史實不符。而劇作者將這幾個人放到一起,在聯係史實的同時又通過巧妙的構思讓他們的命運在官場之中起起伏伏,給觀眾呈現了一部情節緊湊、辛辣幽默的清朝宮廷戲。劇中乾隆、劉統勳、福康、納善君臣鬥智鬥法,四人關係微妙而充滿張力。乾隆皇帝“揣著明白裝糊塗”,身為天子自然免不了私欲膨脹、愛聽奉承;劉統勳屢次頂撞皇上,又能巧妙躲過牢獄之災;福康處處與劉統勳對著幹,卻集“弄臣”與“忠君”於一身;納善表麵謙卑文弱,內心卻滿懷仇恨,伺機報複。在一部古裝戲中存在這樣充滿張力的人物關係,使《大清官》成功地跳出了以往清宮戲的“鬧劇”套路,既不戲說也不胡說。於是劇情峰回路轉,太平天子變成了臨危皇帝,平日裏的冤家對頭也在這危難之際,於“愛民”與“忠君”之間找到了結合點,結成了臨時聯盟,待到柳暗花明之後的結果,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不落俗套。而劇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納善的出現,更增加了《大清官》的重量級。納善,因為其不同尋常的身世,他包藏禍心、臥薪嚐膽,處心積慮而又陰戾凶狠,他一心為父報仇,不惜一切代價,他是一個可恨又可悲的人物。他的出場使原本幽默詼諧、帶有輕喜劇風格的《大清官》增添了幾分沉重,也更多了一份關於社會曆史、人生意義的思考。

7.《漕運碼頭》該劇是國內第一部反映漕運曆史的電視劇,以清道光朝為背景,講述了愛新覺羅·鐵麟赴任倉場總督整治漕弊的故事。該劇人物眾多,從官員到百姓都一一展現,生動地描繪了清朝在由盛轉衰的過程中,民間的種種憂患與掙紮。

該劇是國內首部以漕運為題材的曆史電視劇,並且以一個特別的地方為重點來表現。當時作為漕運中心的通州,在後來很少得到人們的關注,而《漕運碼頭》充分展示了當時的通州從官員到百姓的一幅色彩絢麗的人文畫卷。但是劇中的一些細節問題也遭到了觀眾的詬病。比如,密符扇的數量與史實不符合;鐵麟的女兒甘戎在那個年代對待感情太過於主動,明顯不符合實際;鐵麟50歲還嗜好喝人奶的奇怪癖好以及他的女兒偷偷把官斛拿到自己的房間裏當澡盆等情節都讓人感到不太符合常理。也許這樣的曆史題材電視劇還是應該在細節上仔細把握,努力做到完美。

(七)台灣係列

1.《台灣·1895》該劇通過聚焦中國近代史上的標誌性事件——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作為立體觀察自1873年至1945年近現代中國與世界的切片,再現了台灣被割讓的曆史全過程,謳歌了兩岸同胞奮勇抗爭的精神。導演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從狂嘯的槍口、炮口上,從曆史條約的長卷裏,將帝國主義列強弱肉強食的貪婪本性和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腐朽、崩潰的內因躍然呈現於熒屏。總體來說,劇中的人物塑造和故事情節基本符合曆史,其中包括中法戰爭、北洋艦隊、甲午戰爭和台灣保衛戰等幾個主要內容。但也存在一些明顯不符合史實之處。如劇中出現“兩宮太後懿旨”的話語,而且不止一次,這顯然是錯誤的。因為慈安太後在1880年已經去世,斷不可能會有“兩宮懿旨”。至於光緒皇帝,當時尚未親政,按理是不能理政的。至於日本人前來馬尾觀戰,固然是為了後來的劇情發展需要,但也未免太誇張了。當時的日本人還沒有這麼囂張,而且他們乘坐的“浪速”還沒有造出來呢!他們也和中國一樣,隻有幾艘少得可憐、噸位不大的巡洋艦。“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表述也是有問題的。

2.《滄海百年》該劇是以台灣霧峰林家的事跡為主要線索,描寫了從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林爽文農民起義到光緒十五年(1885年)台灣建省近一百年的曆史。這部作品表現的既是霧峰林家一百年的家族命運史,也折射出祖國大陸移居台灣的墾民一百年間開墾台灣、建設台灣、保衛台灣的墾荒史、創業史和愛國史。這是我國第一部表現台灣曆史的電視劇作品,也是我國第一部反映台灣墾民生活的文藝作品。與眾不同的是,該劇將國家民族的興衰際遇全部融入台灣大家族的悲歡離合中,用多彩的筆墨渲染兩岸同祖同根的血脈情緣,對兩岸的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3.《施琅大將軍》該劇是一部以清朝康熙皇帝平定台灣的曆史事實為背景,藝術再現施琅將軍平定台灣過程的曆史題材電視劇。它展現了施琅為實現國家統一視死如歸的英雄壯舉和豪邁氣概。全劇情節緊湊,圍繞是否允許台灣“自立乾坤”、是否采用武力平定台灣、是否起用施琅為平台主帥、施琅上任後平台戰略如何付諸實踐、施琅尋求專征權等一係列重大曆史事件,展開了跌宕起伏的戲劇衝突,充滿了藝術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