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消除匪患,穩定社會秩序
農業發展可以起到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綏西屯墾”以前,後套土匪遍地,竊盜叢生,棒子隊到處橫行,離城五裏就不太平。“數年來屢經土匪蹂躪,遂致疲憊不堪,貨棄於地,民不聊生”。1932年屯墾隊駐紮墾區後,對土匪認真清剿,嚴加追緝,以致大股土匪消滅,小股土匪星散,棒子隊不再出沒,竊盜案件很少發生。後套各個角落布滿了墾區官兵,匪徒賊犯無法存身活動,所以後套趨於安定,商賈行走再無顧慮。
正如王靖國所說:“因土匪肅清,秩序安寧,殊現熙熙攘攘,有如欣欣向榮之象。類如往年秋收後則多拆去房屋,移往城內或競返回內地,今則親見許多在鄉新建或修理房屋者。據五原公安局裴局長談稱近日由包頭來五(五原)之人較之由五東行之人多至數倍餘,在途中所見每有十數輛,以至四五十輛之牛車,絡繹於道前後,相望綿延不絕,且有不少單身騎腳踏車往來之行人,於此可知人心穩定,安居樂業,當地人民亦以為數年來未有之現象。”秘書辛及山也記述道:“綏省自民國十五年土匪蜂起,地方騷亂厥後,旋斷旋續,迄未肅清,十九年冬王英部屯集河套,人民受其騷擾,痛苦不堪言狀,實近數年來河套一切衰落不能進展之主因。自本年春間七十師駐包西大小股匪均被剿除淨盡,地方秩序已告安定,故現在由包頭到五原臨河之大道,行人車馬往來不絕,貨物運載前後相望,熙熙攘攘,誠太平景象矣,再近數年來河套鄉村居民每於秋收以後不是遷居縣城,即逃走山後,以避匪禍。本年農事雖已告罷,而一般農民不但無遷徙之準備,且在鄉間起屋蓋房者所在多有,此足證河套秩序之安定,誠不禁為河套人民祝福,同時並希望我內地各省之同胞準備到西北樂園矣。”
此外,墾區農業的發展帶動、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墾區栽培紫花苜蓿,作為儲備的青草,以備冬日貼補飼養牲畜。在冬季,屯墾隊將豌豆瓣及煮熟的黑豆作為飼料,喂給老弱病殘的牲畜。正是因為這些苜蓿、豆類才使得墾區的畜群渡過了不能放牧的嚴冬,而這又得益於墾區農業的發展。
三、其他方麵
(一)改善交通條件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交通對一個社會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而言,至關重要。為改善墾區的交通條件,屯墾隊修建了一條五原到太陽廟的公路,大大方便了來往於五原的商民。此外,又修補了包頭至五原的公路,溝通了當地的陸運、航運,修建了各種橋梁,為當地人民的出行提供了極大方便,繁榮了當地的經濟。
(二)發展文教衛生事業
為實現屯墾的目標,必須發展教育;同時,教育的發展可以促使屯墾事業更好、更快地進行。墾區先後在五原、包頭成立學校,解決了墾區子弟的入學問題。同時,為更好地建設新農村,墾區實施了新村教育,開設農民教育館,普及成人教育。此外,屯墾隊在包頭創辦醫院,在屯墾新村建立新農村衛生組織,如組建公共醫院、診療所,發展墾區衛生事業。
(三)建立屯墾新村
在閻錫山“村製”思想的指引下,綏區屯墾督辦辦事處於1932年開始,在屯墾區營盤所在地,建立了屯墾新村。隨著屯墾新村的不斷增加,村中組織日益複雜,辦事處製定了新農村各種計劃大綱,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組織,共分為政治、經濟、公益、教育、衛生、公安六項。成立新村、建設新社會,開拓發展國民經濟的利源,以達開發西北、鞏固邊陲的初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