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農業生產的商品化
“綏西屯墾”之前,後套的農民種植的作物以糜子為大宗,但糜子的經濟效益差。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辦事處改變了後套作物的種植比例,增加具有經濟效益的作物的種植麵積。增加小麥的種植麵積,生產的小麥除自給外,專作輸出的大宗;種植燕麥、玉蜀黍、根菜、高粱及其他牧草,改良了牲畜的飼養;種植工藝作物,如亞麻、甜菜、煙草、大豆、馬鈴薯、大麻等,使部分農產品成為工業上的原料。各屯墾隊除種植糧食蔬菜以及油料等經濟作物外,還大量種植鴉片,收入占到一定比重。
(五)改進的農業生產技術
為了改進套區的農業生產技術,墾區成立了農事試驗場。在農事試驗場內又附設了一所農事訓練所,專為墾區培養技術人員,提高墾區的生產水平。墾區官兵通過農事訓練所的培養鍛煉,增加了農業知識和技能。農事訓練所培訓出的工作人才對農事改進及複興農村發揮了很大作用。
改良堿地為發展農業的一個重要問題。後套的土地多為堿地,針對這種情況,屯墾隊分析了後套堿地產生的原因,並根據具體情況,製定了不同的改良方法。這些方法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墾區的土壤,發展了墾區農業。
後套農民常有不耕而播種,不中耕而收獲,不施肥,不實行輪作,大好自然肥料任其拋置道旁,風揚空中,每年隻知收獲,不知恢複地力,導致生產減縮。為改變這種狀況,墾區通過試驗,確定耕耘次數、耕耘深淺及施肥種類與分量,並采取輪作、休間、中耕除草、打地框、交換種子等措施,改正後套的田間陋習,增加農業產量,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套區的農民起了示範作用,為綏西地區的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做出了貢獻。
(六)其他方麵
綏西屯墾對該地區的土地開發也做出了一定貢獻。屯墾隊的土地有一部分是開墾的荒地和二荒地,如包頭縣河西東大社(即同興東)的土地。此外,曆史上屯墾總是跟移民聯係在一起。隨著屯墾事業的發展,墾區的人口也有所增加。當屯墾事業進入穩定發展時期,屯墾官兵的家眷也來到了墾區,為當地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二、農業發展的帶動作用
農業的發展對一個社會或一個地區有強勁的帶動、輻射作用,尤其是在社會經濟不發達的條件下,這種作用尤為重要。其一,對手工業和商業的拉動: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物品豐富,一方麵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的分離,並為手工業發展提供原料、市場和勞動力;另一方麵也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或地區的經濟實力。農業發展是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二,對社會秩序的穩定:農業生產發展,農民生活穩定、富足,必然會穩定社會秩序。農業和政治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作用與反作用的關係。其三,對環境的影響:“衣食足而知榮辱”,農業的發展會促使社會風氣的改觀。
(一)帶動手工業、商業、金融業發展
隨著墾區農業的發展,墾區的手工業、商業也逐漸發展起來,這表現為各種合作社的成立、支付券的發行、銀號的開設等。墾區不但設立了消費合作社,用以滿足墾區軍民的各種日常需求,如糧食、皮毛、藥材、油脂等;而且成立了生產合作社,如製造酪、製肉、製罐頭、製麵粉、製油、製麻、製革、釀造、製肥料、製皮衣、製煙、製糖等。合作社的設立為調劑農村金融、實現農村工業化、增進農村經濟能力創造了條件。支付券的發行在一定程度上為發展墾區生產事業做出了貢獻。這些經濟組織的建立與經濟舉措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屯墾事業的發展,繁榮了墾區經濟,方便了墾區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