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農村經濟組織
新農村經濟組織的原則:為使村民經濟平均發展,采取漸進的均產製使村民各個生活充實優裕,無貧富、貴賤、階級等之分;為使生產、消費、分配合理化,全村居民均須加入或統馭於一個係統的組織中;為樹立農村社會根基,並永遠免除壟斷獨占操縱,規模較大、有獨占性質的事業均須以合作公營方式經營;為促行農村產業發展,村民均須盡最大努力工作。
在上述原則的指導下,新農村經濟組織的實施有四項:第一,建立信用合作社,主持全村的金融、信貸。為謀取全村金融活動,廢除高利貸的盤剝,禁止私人間的借貸;第二,建立公營貿易所(合作社)。新村購置的供應品(指生產用品,如農具、肥料、籽種及製造機器等)、消費品(指日用消耗品,如肥皂、牙刷、手巾、布匹、鹽、醋等)及銷售生產品(如糧食、皮毛、農產品製造品及其他種原料等)均須由該所(社)辦理。這樣可以免除中間人的剝削與中飽私囊;第三,建立農事經營合作社。為求分工專業合作,為謀生產效率增進,為充分利用人力、物力、機械力,須采取有計劃、有規律的合作方式經營。農事工作的分配(人力、畜力、機械力等之分配)、種植計劃、農具(籽種、肥料)等分配,生產品的保管、貯藏、製造及工作記錄等均由該社辦理;第四,合組試驗場,以發展農業生產。聯合鄰近農村,選擇適中地帶,協力組織信托農事試驗場,利用科學方法從事作物、家畜質量的改進,達到以最少勞力獲得最多效果的目的。
3.新農村教育
新農村教育的目標為:培養健全的進步的國民、養成獨立的生活能力、培養組織能力、養成尚武的精神、養成生活藝術化的興趣。新農村教育的特點為:推行全民教育、終身教育、互相教育以及國防教育。根據上述教育目標,新農村實施的教育內容為:基本教育、公民教育、健康教育、生計教育、休閑教育。
4.新農村公益計劃
新農村公益計劃的原則有四點:第一,利用合作精神,共同解決個人不能解決的交通、水利等重要問題,消除運輸障礙,增加地方生產效率,促進農村整體發展;第二,力求農村城市化。設置公園、景林等公共娛樂消遣場所,使一般鄉民在工餘飯後直接得到精神上的快慰,間接增加其鄉村生活的興趣,吸引城市過剩人口,開辟鄉間荒蕪之田園;第三,為謀天災人禍犧牲者的善後事宜,籌辦賑災救難等事項,杜絕社會上擾亂的根源,保障農村秩序安全;第四,新農村範圍內應使幼有所養,老有所終,提倡博愛精神,共同辦理各種慈善事業,如養老院、育兒堂等。
在上述原則的指導下,新農村公益計劃的實施主要有以下幾方麵:在新村設置公園、修建村內外道路、開修渠道、撫育孤兒、培植森林、收養孤寡老人、實行社會救濟、成立公共醫院等。
5.新農村衛生組織
為增進全民健康,新村應擬具個人及公共衛生應注意的事項、組織衛生會定期檢查衛生情況、聯合數村設立公共醫院、聘請醫療及防疫工作人員等。
6.新農村公安組織
軍民團結起來,共組人民公安團。公安團的職能為輔助地方軍警維持農村治安。凡村中二十歲至四十歲的壯丁,一律接受軍事訓練,擔任清查戶口、守望巡邏、剿匪和防禦水火災害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