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創辦文教、衛生事業(2 / 2)

在上述指導原則下,墾區各營所在地均設有小學一所,專門培養屯墾官兵的子弟。所需經費由辦事處支付,“規定每一新村均有公共土地二十頃,即以此二十頃之土地作為教育基金,不足之數可由各種經濟合作社抽捐之。”

此外,辦事處還力求普及成人教育,規定凡在16歲以上,45歲以下,且有工作能力的男子,都必須輪流進入夜班學習。各種自衛訓練,則在白天實施。同時,辦事處為了加強屯墾官兵的農事教育,用通俗語言編成《屯墾士兵初期訓練綱要》。該綱要彙集了與屯墾有關的各方麵知識。辦事處將其發給各屯墾區官兵,官長利用休息時間,給士兵詳細講解。

此外,為發展社會教育,辦事處在墾區設立了農民教育館、公園、公共體育場及國術館。其中農民教育館包括博物館、衛生陳列室、生產品展覽室、農家害蟲陳列室、新舊農具陳列室、圖書閱報室、遊藝部(電影戲劇音樂各種棋類)講演所,館內各室及四壁均應貼有關於國家及世界政治、經濟狀況圖表,以及各種臨時或永久應注意的標語。公園內培植一些實驗作物。

二、創辦醫院

為發展墾區的衛生事業,辦事處製定了《新農村衛生計劃大綱》。該大綱規定墾區衛生事業的目標是“增進全民之健康,而達享受幸福”。1935年,王靖國在包頭創辦了一所規模大、設施完備、人員充實的“安惠醫院”,專為墾區官佐免費醫療。此外,屯墾新村內部建立了新農村衛生組織,該組織擬具個人及公共衛生應注意事項、組織衛生會分期檢查衛生情況、創建公共醫院或診療所、聘請高明醫生擔任醫療及防疫工作。在當時綏西地區沒有醫院,而且醫務人員缺少的情況下,墾區衛生、保健事業的發展對當地農民防病治病是有一定幫助的。

三、創辦《實行月刊》

《實行月刊》創刊於1931年4月15日,原為王靖國統率的陸軍第70師軍刊,後來成為綏區屯墾督辦辦事處機關刊物。該刊由包頭陸軍第70師司令部、綏區屯墾督辦辦事處實行月刊社刊印,刊名“實行”意為注重實際行動,不尚空談。該刊的內容不僅包括地方風情、社會新聞和晉綏兩省的政治、經濟、軍事、文教等方麵,而且還有閻錫山對墾區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的各種講演和手諭。每期刊物在墾區各團、營、連都能看到。它不僅是新聞材料,而且也是一份指導屯墾工作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