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935年,“墾區各部隊之新村建築均已先後完成,而各種組織按照需要緩急,亦次第成立,一切措置略具規模,屯墾前途實有無限曙光。然茲事體大,欲達成功之境,必須各種組織有健全之基礎,各種進行方法有適當之處理,然後循序漸進,逐步實施,始克有望。”由於“地方之繁榮與發展關係屯墾前途至深且巨也”,要使屯墾事業更好地進行,必須發展文教衛生事業。
一、發展教育
為實現化兵為農、鞏固邊防的屯墾目標,必須發展與此有深切關係的教育。比如增加士兵生活能力、培植創造精神、組織民眾、訓練民眾發揚西北文化等問題均需要誘導與提倡。發展教育,可以促使其他各種事業更好、更快地進行。
辦事處為了發展墾區教育,製定了《新農村教育計劃大綱》。大綱規定新農村的教育目標為:“造成健全的進步的國民、養成獨立的生活能力、培養組織的能力、養成尚武的精神、培植創造的精神、養成生活藝術化的情趣”。其實施內容為:“在小學實施基本教育,在村民大會村公所會議中進行公民教育,在國民軍事訓練中進行健康教育,在農民教育館及各種學校講習所進行生計教育,通過遊藝會對農民進行休閑教育。”
(一)成立私立實行學校
為實現上述教育目標,使墾區子弟“具有相當教育程度,以增進其生活知識,改良其生活習慣、培養其在公民職責上應具備之常識、態度與習慣”,墾區於1935年在五原縣隆興長南門裏,創辦了“五原私立實行小學”,這是一所六年製的完全小學,校長由王靖國兼任。學校的設備和校舍的建築等都比原來五原各校完備。
此外,辦事處在包頭也成立了一所學校,名為“包頭市私立實行民眾學校”。由北京師大畢業生劉超一任校長。學校有兒童部和成人部。兒童、成人按年齡之大小、程度之深淺均可編班入學上課。這兩所學校的入學兒童,90%以上都是屯墾部隊的官佐子弟,教職人員也多由閻錫山派的人員充任。包、五兩校經費由陸軍第70師及綏區屯墾督辦辦事處全體官員公益捐撥。
(二)實施新村教育
教育是政治組織、經濟機構、衛生設施的先導。墾區新村已先後建築完成,墾區新村教育急不容緩,農民生活困窘、知識程度低下,必須依靠教育改善其生活、提高其知識。農村組織尚未健全、文化落後必須依靠教育健全其組織,促進其文化。農民為民眾之主體,必須依靠教育提高其地位、發揚其精神。有健全之農民,然後始有健全之農村組織。實施新村教育為改進新村社會、促進新村文化、建設新農村刻不容緩之事。
農村教育應該適應社會需要,並能夠在社會建設過程中發生較高效力。因此新村教育的基本條件是必須建設現代中國化、現代農村化之教育。現代中國化的意義是教育的目的與方法應該適應時代背景,以教育之力推進社會建設。現代農村化的意義是新村教育能夠適應農村的社會生活,並能改造農村社會環境而適於現代生存者。新村教育必須建設在教育生產化、教育革命化、教育生活化這三點上。新村教育的特點為:推行全民教育、終身教育、互相教育以及國防教育。新村教育的實施內容為:“在小學實施基本教育,在村民大會村公所會議中進行公民教育,在國民軍事訓練中進行健康教育,在農民教育館及各種學校講習所進行生計教育,通過遊藝會對農民進行休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