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水利與交通建設(2 / 2)

(二)開挖新渠

由於墾區內水利人員不敷分配,所以墾區所開渠道大致有兩種形式,即水利人員經手開挖之渠道及各部隊自行開挖之渠道。水利人員經手開挖之渠道主要是針對那些問題複雜、規模較大、需款巨大的工程。在這種形式下,辦事處派水利人員前往實施測量繪製詳圖,造工程預算表呈報辦事處核辦。待呈準後仍由該員等負責施工,並視事務繁簡,由相關營連酌情派遣官兵處理,工程結束,仍各回原屬部隊。各部隊自行開挖之渠道是針對那些工程較小、各部隊尚能自行辦理的工程。在這種形式下,水利人員前往踏勘,認為大致可以興挖,呈準後由該部隊自行辦理。在屯墾過程中,墾區開挖的新渠有百川渠、川惠渠、華惠渠、詩惠渠、潤惠渠(腦包濠渠)、義惠渠、清惠渠、光惠渠、安惠渠、壽軒渠等。

二、交通建設

墾區“地勢平坦,土質堅實,北界外蒙,南臨黃河,東達平綏路終點,西通寧夏,孔道、水程、旱路應有盡有。而年來產物奇賤,米糧較境外價值低四五倍,農民不能生存,工商因而失業,推其主因,實皆因交通不便,整理乏策之故也。”由此,必須推行交通建設工作,計劃以包頭為起點,通達安北、五原、臨河各縣。

(一)公路建設

墾區境內的交通建設主要是修建公路。“後套產業尚未發達,土地尚未廣辟,各項實貨仍在埋藏。欲求相當之發展,必謀交通之利便,而於屯墾軍隊聯絡之迅速、國防之鞏固相關更大也。”

囿於財力,墾區修建公路不可能雇工修築,隻能由墾區的官兵進行。又因為春夏秋之季,士兵均忙於農事,而冬季溫度太低,不能進行築路工作,所以,公路建設是在農暇期間由從各部隊抽派的士兵進行。

為發展墾區的交通,屯墾辦事處於1934年修建了一條從五原到太陽廟的公路。這條公路全長364裏,自五原起,經過新公中(即負暄鄉)、五分子(即良忱鄉)、百川堡、永安堡、永嘉村、陝壩、轉沿狼山至太陽廟。其中,五原至五分子約長90裏、五分子至永安堡約長81裏、永安堡至陝壩約長73裏、陝壩至太陽廟約長120裏。這條公路間有很多渠道,由五原至太陽廟統計大渠11道,中渠53道,小渠169道,沿途架設大小橋梁200餘座。這條公路的修建對來往於五原的商旅而言,既能保證他們的安全,又能節省往返時間和路費。

另外,辦事處還將包頭至五原的公路進行了補修,不僅溝通了綏西地區的陸運、航運,為當地人民的出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而且繁榮了當地的農村經濟。

(二)航運

後套交通雖有包烏汽車通行包頭、臨河間,然以路基坎坷、車輛缺乏,隻能運送商旅,而大量貨物仍賴馬車、駱駝。此種運輸方法過於遲緩,既費人工,又須喂養牲畜,消耗過大,獲益無幾。後套天氣嚴寒,黃河冬季結冰為期頗久,若能行使冰筏,彌補公路運輸的不足,則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大有裨益。為此,傅作義呈請閻錫山試辦包頭至寧夏黃河冰上運輸。隨後,閻錫山派人勘查路線,在包頭、五原間試驗行駛,結果頗為圓滿。一人一筏可載重五六百斤,日行120餘裏,而馬車、駱駝日行僅五六十裏。試驗結果表明:冰上行駛木筏為河路運輸唯一之利器。陸上馬車、駱駝運輸既耗費人工與日期,又消耗飼料,喂養牲畜。試驗成功後,閻錫山將此種運輸方式進行推廣,由此開創了西北運輸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