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子1933年共收獲2788石,約占全收獲量(8365石)三分之一,1934年共收獲4466石,占全收獲量(10600石)將近一半。播種麵積曆年增速遞加(1933年為246頃,1934年為355頃,1935年則為721頃),而收獲量亦逐年增加。豌豆1933年收獲量為1920石,1934年為1897石,1935年則驟增至4076石;而其種植麵積3年來相差無幾(1933年為184頃,1934年為167頃,1935年則為195頃),收獲量的增加與勘察計劃、種植經驗以及耕種技術的進步有關。小麥1933年收獲量為1464石,1934年則為1408石,1935年則突增至3843石;而其種植麵積則逐年遞減(1933年為156頃,1934年為153頃,1935年則減為128頃),因此小麥是全墾區種植作物中收獲量增速最高的作物。胡麻1933年收獲量為1059石,1934年為849石,1935年則增至1238石;以種植麵積論則1935年遞減(1933年為193頃,1934年增為234頃,1935年遞減為159頃);論收獲則雖增高,但遞增率太低。胡麻是全墾區每單位麵積平均收獲最低的(胡麻本為收獲量較低的作物,但其市價高,所以每畝收獲價值並不減少)。
其餘墾區中次要作物,如黑豆、扁豆、蠶豆及穀子等其播種麵積與年俱增,其收獲量亦能按年比例遞增。曆年墾區主要作物種植麵積、收獲數量變遷圖及其比較圖表等。
我們可以看出3年間各種作物種植麵積的變化情況。小麥、蓧麥、蕎麥、黍子、胡麻、馬鈴薯、其他等作物1935年的種植麵積均較1933、1934年有所減少,其餘各種作物,除高粱在3年間的種植麵積增加後又減少外,剩下的各種作物種植麵積均有所增加。隨著屯墾的進行,各種作物的總種植麵積在1933年為1142頃,1934年為1310頃,1935年為1682頃,可見其逐年增加。
我們可以看出3年間各種作物收獲數量的變化情況。豌豆、蠶豆、扁豆、黑豆、糜子、穀子等作物1935年的收獲數量均較1933、1934年有所增加;小麥、蓧麥、黍子3年間的收獲數量減少後又增加,其他作物3年來的收獲數量逐年遞減。隨著屯墾的進行,各種作物的總收獲數量在1933年為8365石,1934年為10602石,1935年為25328石,可見其逐年增加。
四、全墾區曆年種植麵積、收獲數量與收獲價值總額比較
由比較圖可知,3年來全區種植總麵積、收獲總數量與其價值總額3種曲線均向右上方傾斜,可知這3種指標均與年俱增。但此3種曲線的斜率不同,說明這3種指標的增速不同。種植總麵積3年來雖漸見增高,但增速沒有收獲總數量與價值總額的增速大,尤其1935年的收獲數量與價值總額突飛猛進,增速明顯,由此可看出1935年屯墾總成績有長足進展。
屯墾隊在墾殖期間,擴大了墾地。從1932年到1935年,屯墾部隊在河套墾區共占有耕地168281畝,其中屯墾隊自種79392畝、半種88889畝。在包頭河西墾區占有耕地5880畝,其中自種2880畝、半種3000畝。屯墾隊自種作物中,糜子的麵積最大,其次為胡麻、豌豆、小麥等。此外,屯墾隊還大量種植鴉片,其收入占到一定比重。
1932年至1935年“綏西屯墾”曆經4載,在這4年中,無論是作物種植麵積、收獲數量,還是收獲價值都逐年增加。墾區作物的種植麵積由1933年的1142頃到1934年的1310頃,再到1935年的1682頃;收獲數量由1933年的8365石到1934年的10602石,再到1935年的25328石;收獲物的價值總額由1933年的58259元增加至1934年的86706元,再增至1935年的215062元。雖然中經天時、環境的困厄,曆受水旱、風凍各災的打擊,收獲稍受影響,但在全體屯墾官兵的努力下,屯墾事業已粗具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