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農業經營績效分析(1 / 2)

3年來,因墾地環境與人事安排不同,各連隊種植麵積多寡不同,種植種類尤顯差異。下麵就1933年至1935年各部隊種植麵積、種類、收獲數量及收獲價值進行比較。

一、各部隊壓青、秋耕、灌溉工作的實施及其麵積統計比較

1935年7月中旬起各部隊開始壓青工作,迄8月上中旬夏田收割轉運,耕犁茬地,至11月初止各連隊自耕壓青秋耕地畝統計每單位俱在15頃至30頃之間,平均20頃左右。全墾區27個連隊自耕壓青地畝共達120頃有奇,秋耕地畝共達436頃有奇,壓青秋耕麵積共計557頃,比1934年自耕地畝麵積401頃多150餘頃。各連隊墾地的花戶壓青秋耕地畝因花戶居住戶口及牛犋多寡而不同,有一畝未及耕犁者,有少至四五頃者,亦有多至三十餘頃者。統計1935年全墾區27個連隊花戶壓青地畝共計60餘頃,秋耕地畝共計270餘頃,合計花戶壓青秋耕地畝共達330餘頃,較1934年150餘頃則超過一倍有餘。1935年全墾區27個連隊自耕及花戶耕犁麵積共達891頃,超過1934年耕犁麵積550餘頃二分之一有餘。以各連隊而論,自耕及花戶耕犁合計麵積俱在20餘頃至40頃之間,多者有達50餘頃者。

1935年七八月間各連隊墾地中有休間者即舉行灌溉伏水,各連隊間同一伏水灌溉時間參差不齊,因各墾地渠道有順逆、用水有先後,而墾地種植地段參差不齊,有的連隊收割運轉完竣才施行灌溉,所以同一伏水施用時間概不相同。各連隊因墾地麵積多寡不同,荒熟有別,且劃留休間地的多寡與渠道引水的難易有關,故灌溉麵積相差殊甚,有未及灌溉伏水者,有灌溉麵積僅數頃者,亦有多至140餘頃者。總計各連隊伏水灌溉麵積共達920餘頃,其中茬地370餘頃,占伏水麵積之大部;次為休間地,占240餘頃;再次為已開及未開之荒地。伏水灌溉荒地麵積中不堪耕種者為60餘頃,堪耕種者尚有160餘頃,比1934年全墾區伏水灌溉麵積430餘頃多一倍。1935年墾地秋水灌溉時期自9月上旬起至11月上旬冰凍封河斷流止,灌溉麵積共達1740餘頃,而秋收後茬地灌溉秋水麵積則為1370餘頃,占秋水地2/3以上。由此可知墾區土地利用程度增高,而休間地縮小,休間地灌溉秋水者共達110餘頃,其餘均為已開及未開的荒地,占地約200餘頃。秋水灌溉荒地不堪耕種的麵積為99頃餘,而堪耕種者有150餘頃,比1934年秋水地灌溉麵積920餘頃多1/5.以各連隊而論,除覺民鄉所轄的2、8兩連及屯墾第三隊的墾地因渠道關係未及充分灌溉秋水或其他部隊墾地已灌溉伏水不需灌溉秋水外,其餘灌溉秋水麵積俱在四五十頃。

1935年各連隊伏秋水灌溉麵積除少數連隊因渠道特殊關係未能盡量灌溉外,灌溉麵積共達2660餘頃,除灌溉荒地不堪墾種的160餘頃麵積外,尚有2490餘頃可施行灌溉的耕地,比1934年伏秋水灌溉麵積1359頃多1100餘頃。

二、各部隊3年來種植麵積、收獲數量及價值總額的比較

縱觀3年來各連隊自種麵積最少者僅9餘頃,最多者達50頃;半種麵積最少者僅5頃,最多者為百頃;各連隊自、半種合計麵積最少者為16頃,最多者為120餘頃。1933年全墾區22個連隊合計自種麵積為378頃,半種為763頃,自半種合計為1142頃。1934年27個連隊合計自種麵積為650頃,半種為708頃,自半種為1358頃。1935年27個連隊自種麵積為792頃,半種為888頃,自半種為1682頃。種植麵積以年計之,則有很大進步。

收獲數量以連隊計之,則1935年已大有進步。1933年全區22個連隊收獲糧食總量共為8365石,而收獲量最少的連隊僅達30石,最多者亦不過700石,收獲數量在100石至200石左右者有8個連。1934年全墾區收獲糧食總量共為10612石,各連隊中收獲量最多者為屯墾第五隊,達1430石,410團5連為885石,其餘各連隊收獲量均在700石以下,而收獲量在300石以下者有12個連隊,將及全體半數。1935年全區收獲雜糧總數共為25500餘石,各連隊收獲量最多者達1800餘石,少者其收獲量亦不下500餘石(僅3個連隊),在千石以上者有10個連,其餘亦俱在七八九百石之間。3年來各連隊的成績(除1934年因受波折較大,總收獲雖增加,而以單位計之,則未見進步)以1935年進步最大。就各連隊3年來收獲物價值總額而言,1933年各部隊收獲物價值總額最高者達8000餘元,而最低者僅200餘元。

三、全墾區3年來種植作物種類、麵積與其收獲量比較

3年來全墾區主要作物種植種類為糜子、豌豆、胡麻、小麥4種,這4種主要作物曆年種植麵積在3年間的增減情況各不同。其中,糜子種植麵積年有增加,且其增幅大,增速高。1933年糜子的種植麵積為246餘頃,1934年為355餘頃,而1935年已達721頃有奇,約是1933年種植麵積的3倍、1934年的兩倍多。糜子增長的速度和幅度之所以如此之高,主要是因為後套的風土習慣使得糜子成為該地區的主要食糧。次就豌豆而論,1933年種植麵積為184餘頃,1934年降為167頃,1935年增長為195餘頃,較1933年種植麵積則所增無幾。小麥種植麵積在3年間逐漸減少,1933年種植麵積為156頃,1934年則減少為153餘頃,1935年種植麵積則減少到138餘頃。這主要是因為豌豆、小麥等播種量過大,所費種子較多,所需成本亦較大,且由於1933、1934年兩年該地區遭受天災,此等作物收獲量亦不見佳,因此全區種植總麵積年有增加,而此等主要作物播種麵積所占總麵積之百分率反而降低。胡麻1933年種植麵積為193餘頃,1934年則為234餘頃,1935年種植麵積降低為159餘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