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墾隊在發展農業的同時,也認識到了林牧業對後套的重要性。後套地麵寬廣、土質肥沃,宜於農牧。“夫以套內有如斯廣大之沃土,仍歸荒廢人煙,未及增加而已,漸見減少者實不外水旱風災,有以致之也,而水旱風災之所由來雖原因甚多,而森林缺乏亦重要之一因耳,然此僅就災害及氣候不和而言,他如增進建築之材料及交通上之橋梁、工廠之機械幾無就地可取之材,影響於文明進步……套地雖欲求其荒蕪,誰其舍之將來人煙漸見稠密,商業自可繁興,地方退化漸趨文明,生產日益增多,人民臻於富足,民富則國強,自然之理也。由是言之森林之於國家實有莫大之利益在,非獨利於人民而已,管見如是,深盼關心西北者竭力提倡林業則幸甚焉。”
墾區土地廣漠,且多渠道,最宜造林、牧畜。故應因地製宜,適宜農作地帶以農作為主,以林牧副之;不適宜農作地帶則應以牧畜或造林為主,而以農作副之,以求地盡其利。若不適宜農作地帶強為農作,其結果必勞而少功、得不償失。若善為利用,培植森林、牧養家畜所得利益甚厚,而堤旁地角更宜遍植森林,以防水災。故應當獎勵造林、牧畜,保護森林。隻有合理利用土地,農林牧三者才可共同均衡發展。
一、林業的發展概況
植樹造林可以預防水患、涵養水源、防蔽風沙,因此成為屯墾的要政之一。1934年春初辦事處擬定了《墾區植樹造林計劃大綱》,頒發各部隊,令其遵照施行。大綱內容如下:“植樹造林不僅可以防禦風沙,調節氣候,而且可以增殖財源,而壯觀瞻也。後套曠野千裏,壤接沙漠,每至春冬沙土飛揚,狂風飆忽,流沙所至沃壤變為沙田,渠道為之充塞,農作水利上所受損失恒以萬計,加以木材缺乏,每興建築,輒感棟檁之難。致是以墾區植樹造林亦屯墾之急務也。我各墾區上年雖曾舉行植樹,惟因事屬創舉,籌備難周,現在又屆植樹季節,爰由本處擬就造林計劃分期舉辦,依次進行,甚望各墾區循序實行,以企達到造林之目的,庶後套之木材不可勝用,而災害由此大減焉。”
為便於管理及防止人畜踐害,墾區規定植樹區域為各新村內村公所前後大街兩旁及左右、各種道路渠道兩旁。自1933年始,墾區先後培植楊柳、榆、槐等樹苗,並設立苗圃。
從1935年開始,各部隊均在新村或田莊附近選擇適宜地點,劃定林地,進行植樹。為提倡墾區各新村植樹造林,辦事處規定各部隊一律實行秋季植樹。植樹方法由駐五辦公處擬定,令各部隊遵照執行。屯墾隊的林業發展對綏西地區的造林工作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二、牧業的發展概況
西北本為天然牧場,適於發展畜牧事業。辦事處成立之初計劃均衡發展農林牧業,互補缺憾。但由於資力有限,辦事處很難引進優良種畜;又因為時間有限、人力缺乏,沒有對西北原有種畜血統進行鑒定,沒有時間對飼養管理方法的改善進行考察。畜產方麵,1934年除墾荒由公家貸款,每連隊購買役用牛40頭、騾馬10匹外,其餘牲畜由各部隊公共股份集資購買或官兵個人購買。該年各墾區公私營家畜、家禽種類、數目調查統計表。
1935年辦事處在畜種經營方麵,購入土種牛、馬、羊三種,積極擴充畜群數額,采用優勝劣汰的方法,在大量畜群中發掘土種優良的種性,以期由量的擴充而達到質的改良。在飼養管理方麵,各部隊該年均栽培20畝至30畝麵積的紫花苜蓿,並於秋季收割、儲備青草,以備冬日除牧放外貼補飼養。該年11月終大雪後田野枯草被雪掩蓋,導致套區農民畜群死亡(尤其羊群),而墾區中飼養的畜群的死亡率並不高,這得益於儲備的青草。在添加飼料方麵,冬季按牲畜老幼、強弱酌情喂養豌豆瓣及煮熟的黑豆。管理方麵,畜圈均選擇高處避風處所,注意整潔衛生,並建築少數畜舍,以備牝畜生產時及老幼家畜遮蓋風寒之需。配種時期、方法及牧畜管理等亦均有規定。
§§第四章 “綏西屯墾”的其他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