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1935年墾區農業經營情況(1 / 3)

1935年氣候和暖,3月中旬各部隊開始工作,夏田小麥、豌豆、扁豆等播種起始於3月下旬,迄4月末旬全墾區已先後播種竣事。大麥、燕麥、蠶豆、馬鈴薯等依次播種,迄5月初旬先後播竣。秋田黑、黃豆、高粱、玉蜀黍、綠豆、穀子等多播種於立夏至小滿間(5月初旬至中旬),糜黍等起始於5月中旬,終結於6月下旬,而蕎麥、小紅糜等播種於6月下旬至7月上旬。夏田播種的土地大多為1933年的壓青秋耕地,該年播種時僅施行耙滾工作,秋田地畝均施行耕犁一次,再行播種,各部隊自4月中旬起開始耕犁秋田地畝,迄6月下旬止每連隊自種地耕犁畝數約在20頃左右。各連隊墾地肥料施用多在夏田小麥、特種作物及蔬菜園圃內,施肥時期均在2月下旬及3月上中旬,輸送墾地作為基肥,每畝施量為三車至五車(每車重量二三百斤),每連隊施肥地麵積多為兩頃至五頃,多者達六七頃。

一、種植種類及麵積

(一)原種麵積及種類

1.全墾區種植種類及麵積

1935年全墾區27個連隊種植麵積共為168281畝,其中自種麵積為79392畝,半種麵積為88889畝,種植種類有21種之多。種植種類中以糜子所占麵積最大,共72185畝,占全麵積的42.898%;次為豌豆,播種麵積為19555畝,占全麵積的11.621%;再次為胡麻,播種麵積為15931畝,占全麵積的9.467%;再次為小麥,播種麵積為13839畝,占全麵積的8.233%;特種作物播種麵積為10437畝,占全麵積的6.203%;其餘作物俱在一萬畝以下,其所占百分比亦在5%以下。

自種作物種類中亦以糜子所占播種麵積最大,為28200畝,占自種全麵積的35.52%;豌豆次之,播種麵積為13323畝,占自種麵積的16.781%;次為小麥播種麵積為10698畝,占自種麵積的13.476%。其餘俱在萬畝以下,胡麻為9081畝,占自種麵積11.439%;黑豆為5040畝,占自種麵積6.348%;蠶豆、扁豆、穀子等俱在3000畝以下,所占百分比均不及5%。半種作物中亦以糜子為首位,播種麵積為43985畝,占半種麵積49.472%;特種作物為第二位,播種麵積為10114畝,占半種麵積11.38%;第三位為胡麻,播種麵積為6850畝,占半種麵積7.711%;豌豆為第四位,播種麵積為6232畝,占半種麵積7.011%;扁豆為第五位,播種麵積為4776畝,占半種麵積5.381%;再次為穀子、黑豆、蠶豆等俱在4000畝以下,所占百分比均不及5%。

墾區播種作物的種類雖有二十餘種之多,主要作物為糜子、豌豆、小麥、胡麻等,黑豆、扁豆、蠶豆、穀子等為次要作物。這些作物在後套的引種及栽培與當地的風土習慣分不開。如糜子過去是蒙古人炒米的食品,每年輸入內外蒙地數量頗巨,隨著漢蒙文化習俗的交流與融合,糜子已經轉變為西北社會的主要食品,每年糜子的播種麵積及產量均居各種作物之首。糜子做成的炒米容積較小,運輸攜帶方便,食法簡易,而又富於滋養,因此可充當行軍及旅行食品。

自半種作物中所列各主要作物的播種麵積及所占百分比,除受墾地特殊區域環境限製外,還由主觀觀念及客觀環境決定。如後套一般農人喜歡種植糜子,屯墾部隊則傾向於播種小麥等。因糜子為主要食品,乃一般人民所需要,故種植麵積較廣。普通農民窮苦、習於懶惰,為節省種子則多種胡麻,以其需用種子少而省工(在後套種胡麻較他種作物均粗放)。屯墾部隊則不在乎需用種子多少,故小麥、豌豆等所占麵積較大。

2.各連隊種植麵積

各連隊種自種麵積最多者當推410團7連,該連自種夏秋田麵積達5035畝;次為該團3連,自種麵積為4214畝;其餘各連隊自種麵積在3500畝至4000畝的有3個連隊;在3000畝至3500畝的有4個連隊;2500畝至3000畝的有11個連隊,2000畝至2500畝者的有6個連隊;2000畝以下的僅有1個連,為409團2連,自種麵積僅達1469畝。各連隊半種麵積最大者為419團3營7連,半種麵積達9509畝;其餘各連隊半種麵積在4000畝至5000畝的有4個連隊;3500畝至4000畝的有5個連隊;3000畝至3500畝的有8個連隊;2500畝至3000畝的有2個連隊;2000畝至2500畝的有3個連隊;1000畝至2000畝的有3個連隊;1000畝以下的有1個連,為410團1連,半種麵積僅514畝。各連隊自半種麵積最大者亦為419團3營之7連,自半種麵積達12677畝;次為410團7連,為9464畝;其餘各連隊自半種麵積在7000畝至8000畝者有3個連隊;在6000畝至7000畝者有5個連隊;在5000畝至6000畝者有14個連隊;在4000畝至5000畝者有2個連隊;自半種麵積在4000畝以下者僅409團2連,為3215畝。

綜合上述情況,各連隊自種麵積在2500畝至3000畝之間者共有11個單位,為全區自種地麵積最普遍的情況;半種地麵積由3000畝至3500畝之間者共有8個單位,為全區半種麵積之最普遍的情況;全墾區各連隊自半種麵積在5000畝至6000畝之間者共有14個單位,為全區自半種麵積最普遍、且密集連隊最多的情況。

各連隊半種麵積的多寡與墾地環境不同有關,如荒熟地麵積大小、渠道灌溉麵積的多寡及花戶的多少等均影響半種麵積的大小;而其自種麵積的多寡除與人事計劃不周全或特殊原因有關外,還跟經營觀點粗放、集約程度不同有關。因此以種植麵積的多寡很難判定孰優孰劣。

1935年各連隊自種地麵積多在2500畝至3000畝之間,而1934年各連隊自種麵積概在2000畝至2500畝之間,平均每連隊自種地麵積增加五頃。1934年各連隊半種地在2000畝以下者幾占半數(共10個連隊),而在3000畝以上者僅有5個連隊;1935年各連隊半種地麵積在3000畝以上者有19個連隊。

3.百川堡墾殖聯合辦事處所轄各隊種植麵積

截至1935年,百川堡墾殖各隊實行屯墾已經四載,第一、二年因各種預備工作的耽誤及受後套普遍災害的影響,屯墾成績均不見佳,第三年雖遭受水災,然而防堵得力,未延成禍。1935年因有過去3年的準備及經驗,一切均有進步,7月間黃河水位高漲,打破多年紀錄,各渠洪水泛濫,各官長士兵晝夜搶堵,渡過險境。該年各隊共種植夏秋作物130.95頃。

4.軍官屯墾隊種植麵積

軍官屯墾第一、二、三隊所有組員皆為軍官出身,有獨立經營能力,因此采個人經營方式,以期自由發展。第一隊有組員61人,第二隊有組員59人,第三隊有組員59人。1935年各隊新村已建築完成,其中組員有由原籍接眷者,亦有在此訂娶者,各組員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婦孺等即飼養牛羊,男女共同勞作,大有田園之樂,新村中房舍雖皆為土做,但街道整齊、清潔,生產收獲皆可維持生活。

1935年第一隊共種植夏秋田42.19頃,糜黍占五分之二;第二隊共種植50.67頃;第三隊共種植51.43頃,糜黍均占五分之三強,三隊共種植144.295頃。第一隊在百畝以上者9人,80畝至百畝者11人,60畝至80畝者8人,40畝至60畝者9人,不及40畝者10人;第二隊在百畝以上者25人,80畝至百畝者18人,70畝至80畝者2人,60畝至70畝者3人,40畝至60畝者5人,不及40畝者2人;第三隊百畝以上者11人,80畝至百畝者34人,70畝至80畝者13人,60畝至70畝者1人。平均每人種植80畝,種植畝數以80畝左右者為多,70畝至百畝之間者有137人,其餘為30餘人,由此可見組員發展尚為平衡,無太大差別。

軍官屯墾第一、二隊組員的田地因水災不能耕種,為維持各組員的生活,未留公田,隻有第三隊留公田4.86頃。

(二)災情損失

自5月中旬起,各部隊先後開始耘鋤小麥、豌豆、扁豆、大麥、燕麥、胡麻、蠶豆、馬鈴薯等,迄6月中旬左右夏田先後耘鋤竣事。夏田澆灌青苗以在5月下旬及6月初間為適期。因渠道關係,各部隊澆灌時期先後不同,在臨河、永濟渠灌溉區域的墾地,如百川堡、可言鄉、憲智鄉及軍官第一、二隊因永濟渠培修工程未竣,遲至6月20日始行放水,夏青大感酷旱,收成因之大減;五原各墾地除灶火渠水量較充,澆水沒有困難外,其他如覺民鄉、敬生鄉因黃河河身南移,川惠渠渠口淤積,上水頗感困難,青苗發育甚受影響。其餘墾地澆灌青苗難易亦各不同,墾地位於五原灶火渠以東的其他官私各渠灌溉區域墾地較高,7月以前渠水不暢,灌溉夏田多感不便;灶火渠以西的各官私大渠渠道順適水流較暢,夏田澆青無困難。此外7月初間套區甘霖普降,對於夏田、秋田大有裨益。秋田黑、黃豆和高粱、玉蜀黍等耘鋤多在6月中下旬,澆青則在7月初;糜黍等耘鋤多在7月上中旬,而澆青則在中下旬。各墾地的秋田澆青均無困難,但因7月後渠水高漲,地處低窪的部分墾地有被淹的危險。

1.全墾區受災情況

套區因地處特殊區域,農作物所受的災害與他處不同,綜合來看,墾區作物所受的災情種類有:渠水潰決造成的淹沒;春末夏初風凍的侵襲;晚霜、早霜的危害;地麵蒸發鹽堿的毒蝕;秋日淫雨的危害。此外,還有作物本身的病蟲害等。1935年墾區作物遭受了渠水淹沒的危害,由於防護及搶堵得力,受災情況沒有過去兩年嚴重,受災麵積也沒有前兩年大。雖然如此,各處遭受淹沒的麵積猶占受災麵積五分之三以上,並有數處所受損失頗重,如410團7連的部分墾地、419團7連占元鄉的河頭地、折桂鄉第五、六兩連的墾地(折桂鄉5連9月間東壩潰決,淹沒田畝麵積幾及三分之二),此外良忱、負暄、子厚、樂善等鄉曾數度遭受河渠水泛濫的威脅,因抵禦、搶護得力,受災較輕。5月間墾區遭受了風凍之災,狂風大作及乍冷乍熱使嬌脆的夏田作物受災,其他作物則受害頗淺。鹽堿毒蝕使幼苗發育不良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