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春“孫馬大戰”使全墾區墾地工作幾陷於停頓狀態,之後又遭遇流匪竄擾,入夏又逢旱魃肆虐,秋季又有淫雨為害,複連遭河渠汜濫。全年遭受環境、天時打擊,嚴重影響了該年的各項工作。雖然全墾區種植麵積沒能達到預期目標,然經多方努力補救,對於播種工作並未呈現重大貽誤。該年自半種麵積達1300餘頃,與原計劃全墾區種植麵積相差數十頃至百頃;各連隊自種麵積普遍在20頃至25頃左右,與原計劃的30頃相差三五頃。
一、種植種類及麵積
(一)種植種類及原種麵積
1.全墾區種植種類及麵積
1934年全墾區的作物種類有小麥、燕麥、蕎麥、豌豆、扁豆、蠶豆、黑豆、糜子、黍子、穀子、高粱、胡麻、籽瓜、馬鈴薯、特種作物、其他作物等。自半種麵積約為1300頃,自種麵積共達650餘頃,其中糜子占地150頃,麵積最大;小麥、豌豆、胡麻占地麵積位列二、三、四位,其種植麵積分別為130頃、120頃、110餘頃;其餘各種夏秋田總計占自種地140餘頃。半種麵積共達630餘頃,仍以糜子種植麵積最大,占地200餘頃;胡麻為第二位,占地120頃;特種作物為第三位,占地80頃,其餘各項作物共占地230餘頃。
2.各連隊種植麵積
1934年全墾區27個連隊種植麵積共為1358餘頃,其中自種麵積與半種麵積各約為650頃、708頃。就單個連隊而言,419團7連的自半種麵積最大,為121餘頃;自半種麵積最小的是409團7連,僅15餘頃。自種麵積最大的為屯墾第四隊,為38餘頃,最小的是屯墾第三隊,僅9餘頃;半種麵積最大的是419團7連,為101餘頃,410團7連半種麵積最小,僅2餘頃。
3.軍官屯墾隊種植種類及麵積
軍官屯墾隊各隊組員均係出身軍官,能力較強。為充分發揮個人耕作能力,辦事處訂立了《軍官各隊農事經營辦法》,采取各組員單獨經營墾地。各隊所有劃撥的墾地中,除隊中留有少數公田外,其他均分配給各組員耕種。
1934年軍官屯墾第一、二、三隊種植麵積共為140餘頃,播種作物種類以糜黍類所占麵積最大,達70餘頃,幾乎占播種全麵積的一半;次為豆類,達30餘頃,占全麵積五分之一弱;再次為胡麻,達20頃左右,其餘他種作物均不及5頃。
1934年軍官屯墾第一隊有組員62名,各組員共種地53餘頃,平均每人種地80餘畝。各組員中耕種麵積在150畝到170畝之間的有2人;百畝至150畝的有15人;80畝至百畝的有18人;60畝至80畝之間的有14人;40畝至60畝的12人;不及40畝的有1人。種植種類以糜黍類占的麵積最大,達23餘頃,次為豆類,達13頃餘,其他種類作物的種植麵積均在10頃以下。第二隊共有組員61人,各組員耕種麵積共39餘頃,平均每人不及70畝。各組員中種植麵積在百畝至120畝之間的有5人;80畝至百畝的有18人;60畝至80畝的10人;40畝至60畝的19人;20畝至40畝的7人;20畝以下的有2人,大多數均達四五十畝。各組員中種植種類亦以糜黍類占的麵積最大,達19餘頃,其餘他種作物均在5頃以下。第三隊共有組員65人,各組員種地共50.50頃多,平均每人將近80畝。軍官屯墾三隊中以第三隊各組員耕種麵積較為均勻,多數俱在七八十畝左右。組員中耕種麵積達百畝以上者僅2人,40畝至30畝的有2人;40畝至50畝的有3人。種植種類亦以糜黍類占的麵積最大,達29頃左右,占種植全麵積五分之三;次為豆類、胡麻,均達七八頃,其餘他種作物俱在5頃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