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隊經營公田的收入除供各隊公共開支外,還用於發展團體事業及公共利益。第一、二隊在臨河、永安堡合組一新村,公田合在一起劃撥;第三隊墾地在五原境內,另組一新村,也有公田劃撥。1934年第一、二隊公田共有4頃,二八分股,共分得80畝;第三隊公田種植麵積13餘頃,對半分股,分得地畝6餘頃。
4.407團2營種植種類及麵積
407團2營本在包頭河西駐防,因黃河南岸的東大社一帶選有一部分墾地,故兼事屯墾。但該處多年以來因山洪暴發,土地衝刷,淤泥過深,難施耕種。昔日所修渠道久已淤廢,無法引用,若不整頓就不能施行耕種。1934年屯墾隊除積極剿除匪患外,還徹底修理渠道、壩堰,所修渠道除灌溉若幹民地外,其灌溉地麵積可供一個營三個連的土地使用。該營一年來兼事種植。
(二)災情損失
1.全墾區受災情況
1934年夏秋墾區接連遭受陰雨、酷旱、暴雨的危害,嚴重影響了墾區各種作物的生長,也減少了作物的收獲數量。
各種作物的實存麵積中以糜子的麵積最大,為19928餘畝,占全麵積的25.69%;次為小麥,麵積為13044餘畝,占全麵積的16.84%;又次為豌豆,麵積12072餘畝,占全麵積的15.57%;胡麻麵積11740餘畝,為全麵積的15.14%;其餘各種作物麵積均不及5000畝,所占百分比均在6%以下。
2.各屯墾連隊受災情況
1934年全墾區27個屯墾連隊各種作物播種麵積自半種統計為135850餘畝,中經潮浸、蟲齧、酷旱、水淹等災害,至收獲時實存108510餘畝,除半種花戶分得畝數外,各部隊自身實得畝數則為77540餘畝。
3.軍官屯墾隊受災情況
1934年各隊作物受災麵積中因糜黍類種植麵積最大,故受災麵積亦較大,各隊原種70頃中受災麵積達18餘頃,約達四分之一;次為豆類,原種30餘頃,受災達13餘頃,約達三分之一;再次為胡麻,原種20頃,受災9餘頃,幾及二分之一,為各種作物受災最重者;又次為小麥,原種為7.60餘頃,受災達3.50餘頃,亦將及原種半數。
軍官屯墾三個隊種植麵積共為140餘頃,因遭遇災情極重,受災麵積達47餘頃,實存夏秋田僅95餘頃,受災麵積約及原種麵積三分之一。第一、二隊的公田悉數被水淹沒,顆粒無收,第三隊情形尚好,災害並不嚴重。各隊中受災麵積以第一隊為最重,原種53頃中受災麵積達29餘頃,存留僅24頃左右,受災麵積超原種麵積一半以上;第二隊原種39餘頃,受災為9頃,實存尚達30頃左右,受災麵積達原種四分之一;第三隊災情較輕,原種50頃,受災僅及9餘頃,實存尚達40頃左右,受災麵積占原種麵積五分之一弱。
1934年軍官屯墾各隊公田均為半種,其中原種1394.5畝,曆次受災共為746畝,實存648.5畝。第一、二隊原種麵積全部受災,第三隊原種994.5畝,受災346畝,實存648.5畝。
二、作物收獲數量
(一)全墾區收獲情況
統計全墾區自半種作物麵積77540餘畝,共收獲雜糧10610餘石,平均各種粗細雜糧每畝收獲量約合一鬥五升左右。收獲糧粟中以糜子為大宗,4460餘石,占全收獲量42.07%;次為豌豆,其收獲量為1890餘石,占全收獲量17.87%;再次為小麥,其收獲量為1400餘石,占全收獲量13.27%;其餘各種作物收獲量都在千石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