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農事試驗場(3 / 3)

1.榆

1933年該部從大同苗圃購買榆苗,清明節後分發各屯墾部隊4000株。圍牆外栽植600株,其餘悉數移植於老趙圪堵荒地內,以期成材。為振興林業,又於6月17日至22日播種榆籽11畝,7天後苗依次出土。因天氣炎熱、渠水低落,未能因時灌溉,僅育成苗15萬餘株。生長期內間拔1次,灌溉2次,除草3次,至秋末霜降時苗高1.3尺左右。

2.椿

該樹種1933年開始試種,由於保護得當,至1935年已高達五六尺。徑粗寸許,春夏生長,雖然秋後生長的枝條比較柔嫩,冬天會凍枯,但不影響其生長。由此可以確定,椿樹在後套可以種植。故又於1935年6月12日播種1.2畝,出苗10000餘株,生長期內間拔1次,除草2次,灌溉2次,至秋末高度達1.2尺左右。

3.中槐及側柏

1935年6月10日該部播種中槐1分,出苗約500株,至秋末苗高2尺,生長期內除草3次,灌溉2次。根據試驗觀察,中槐比較適宜墾區氣候,適於當地種植。此外,1933年所種的側柏經過兩年的生長,至1935年冬初苗高已達1.3尺,該樹種比中槐、刺槐耐寒力強,遂於1935年6月15日又種1.5分。

三、農事訓練所

屯墾辦事處為了給墾區各連隊培養技術人員,加強墾區農、林、牧業的指導工作和科學技術的推廣工作,提高墾區農、林、牧業的生產水平,於1933年在農事試驗場附設一個農事訓練所。農事訓練所所長由張立範兼任。學員來自墾區連隊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軍士,共計50名,學製兩年,訓練方式為嚴格實行半耕半讀製度,實行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方針。第一期時,由於各連隊沒有重視這個問題,選送受訓的學員水平參差不齊,最終沒有達到訓練的目的。這期學員遂於1934年提前畢業,結束了這期的訓練工作。

1935年春季,屯墾辦事處經過多次的研究討論,一致認為培養基層技術人員大有必要。為了適應各連隊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認真檢查總結了第一期訓練工作失敗的原因,經呈請代督辦王靖國批準後,仍然繼續開辦訓練所。辦事處在招收第二期學員時,嚴格控製學員的質量,這期學員中三分之一由墾區連隊選派,三分之二由包頭督辦公署與五原辦事處在包、五兩地招收學生考試錄取。學員名額仍為50名,學習期限仍為兩年,學習製度仍是半耕半讀製度。訓練的課程以農林牧各學科為主,以軍事學科為輔,有國語、數學、作物概論、土壤、肥料、化學、水利、植物、園藝、林業、養雞、養兔、養牛、養馬等,基本上與綏遠省農科職業學校課程相同。訓練所對學員的生活行動采取軍事管理方式,學員每人每年可領取灰棉衣一套,灰單衣一套,棉、夾鞋各一雙,每月津貼6.3元,相當於墾區連隊一個上等兵的薪餉。工作範圍不外本場農、林、牧三部,春冬農暇時期,施以室內農業生產科學文字的訓練,夏秋農忙時期田野操作,以印證春冬所學的生產科學原理,並導以實施技能。

1936年,第二期學員本應到期畢業,但因為學員的學習情緒高漲,求知欲強,半耕半讀的收獲很大,因此,全所學員請求延長一年繼續深造。經王靖國批準後,準予延長一年,乃於1937年冬季畢業。學員畢業後,分配到墾區各連隊從事農牧林業的指導工作。農事訓練所對墾區各種農作物優良品種的試種推廣、新式農具的推廣應用、家畜的繁殖改良及各種苗木的栽培發揮了一定作用。

農事訓練所不僅為墾區培訓出一百多名懂得農業科學的人才,而且還引導失學青年深入農村,走上謀生的正當途徑。經過一年的訓練,學員在各方麵的表現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工作方麵,勞動效率已達普通農工,每日工作效率90%以上,工作時不但處理得當,而且耐久性亦強;學識方麵,畢業後可與普通中級農科職業學校學生的程度相當;生活習慣方麵,青年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的錯誤表現消失殆盡,飲食起居的要求也減至最低限度。農事訓練所培訓出的工作人才對農事改進及複興農村發揮了很大作用。

§§第三章 “綏西屯墾”的主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