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苜蓿牧草的推廣、五種禾本科蓿根牧草的繁殖
苜蓿牧草作物經過該場連續兩年的試驗,證明在後套區域越冬毫無困難,而且生長茂盛,產量豐厚,此種有利牧草作物在後套推廣已經不成問題。1933年開始試驗的禾本科蓿根牧草共五種,經試驗證明,此五種飼用作物在後套種植生長態勢好。該場計劃繼續繁殖此五種牧草,為各墾區的人工牧場準備良好原料。
(二)畜牧部
為發展當地的畜牧事業以及為屯墾隊提供在墾殖期間所需要的大量畜力,農事試驗場特別注重當地馬牛羊等的孳生繁殖,以求改進西北畜產品。該場選用美利奴羊與寧夏灘羊飼養,改良當地羊種;從國外引進荷蘭乳牛、英國種馬、西班牙雞、巴西豬等進行繁殖改良。
1.美利奴羊、寧夏灘羊與後套羊
1935年畜牧部在四虎心圪旦建成了新牧場,該場羊群全數移往新牧場放牧。經過試驗,發現冬季飼料的添加量對羊的健康影響最大,美利奴羊在後套飼養,冬季需要舍飼,為節省飼料,最低限度亦需在越冬期中施行半舍飼。此優美羊種若在後套繁殖、飼養大有成功的希望。該場寧夏灘羊及後套羊為數較多,後套羊全係牝羊,可與灘羊合群放牧。後套羊經灘羊交配後的羊種,毛質變細,體格增大。純種灘羊羔全數留作種羊,分發養羊各墾區,專供改良後套羊毛之用。
2.馬
綏遠久為產馬名區,後套一帶產數更多。蒙古馬種耐勞耐苦,為世界各國品種所不及。由於缺乏技術指導,牧農對於選種、飼養、管理等事項任其自然演進,致使原種優良特征逐漸劣變,體格減小。有鑒於此,該場1935年呈準選購本地牝馬四匹,牡馬一匹,進行改良試驗。以一部分純種繁殖,從馬駒時期即施合理飼養或放牧觀察其成長後體格、體力的變遷;另一部分與牡驢雜交繁殖,騾子耐苦耐勞,而後套區域繁殖數量十分有限,誠為農村畜種一大弱點。
3.牛
後套牛種基本上屬於役用,牝牛產乳量小,體格不大,除供繁殖外,役力、乳量、肉質等經濟價值均過小,但役用公牛體力強大,與其母牛相差懸殊。這表明飼養之豐薄與牛體力的關係很大。該場為改善土種,1935年選購後套牝牛10頭,牡牛1頭,施行純種繁殖,以期用良好的飼料達到改善的目的。鑒於蒙古民族日常以牛乳為食品,而罐頭牛乳的銷量日增,說明牛乳的消耗及需要在西北寒冷地帶具有相當重要性。該場為順應此種趨勢,1935年購買荷蘭兩歲牡牛1頭,一歲牝牛1頭,用荷蘭牡牛與該場後套牝牛交配繁殖,以增乳量而求改進。
4.豬
養豬為農村副業中最經濟、最普遍的一種。該場碾磨房落成後,飼料的來源比較經濟,於是選購後套牝豬1隻,不到兩個月產生小豬7個。又從山西岱嶽牧畜職業學校購入巴克西爾牝豬2隻,牡豬1隻,除純種繁殖外,牡豬與後套牝豬交配繁殖,以期達到改良中國豬種的目的,豬的繁殖力強,改良的功效亦快,短期中即可實行推廣。
5.雞與兔
該場為發展養雞事業,1935年進行了小規模試驗,引入“來克號”雞一對。此種雞容易繁殖,極易推廣。該場1934年養了法國銀灰色兔及黃色兔各一對,由於養兔比養羊的收益大,該場1935年又引入一對白長毛兔,以期發展養兔副業。
(三)森林部
農事試驗場為了解決屯墾隊播種無籽、栽植無苗的困難,積極開展楊樹、柳樹、榆樹的育苗工作,並從山西運來鬆柏杏、臭椿、楊槐、中槐等進行栽培。此外,還建立苗圃,對椿樹、馬尾鬆、白骨鬆、中槐、刺槐等進行栽培試驗,增加當地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