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農事實施計劃(2 / 3)

3.堿地改良

堿地是因土壤含有的碳酸鈉及硫酸鎂等有害鹽類被水溶解後,隨水分蒸發而凝結地表。植物的幼根、幼芽遇到此等鹽類常受其傷害而枯死。堿地分白色與黑色兩種,黑色堿地含碳酸鈉居多,為害最大,往往野草也不生長;白色堿地含硫酸鎂居多,為害較輕,抵抗力大的草類能生長,後套鹽多屬白色。為發展墾區農業,必須進行堿地改良,而改良堿地又必須知道堿地的成因。

堿地多發生在幹燥或半幹燥地區,其產生原因有以下幾種:其一為岩石分解。土壤由岩石分解而來,其中含有堿質鹽類,當其分解時,多種堿質自行分出,而後套雨量稀少,沒有水分溶解這些堿質,則堿質仍存在於土中,故成堿性;其二為河水帶來。因水力的剝蝕,黃河兩岸的土壤多被衝去,衝去的土壤因土粒大小不同先後沉澱,其粒小者因土粒有膠黏力,灌田時土粒多被堿質沉澱在地麵,成為衝積土(俗名臥土)。水分蒸發,而堿質仍然存在,遂成堿性;其三為灌溉與蒸騰。灌溉與蒸騰為堿性形成的主要原因,堿質溶解於水,水在土中或升或降,堿質隨之而行。當降雨或灌溉時,水挾堿質而下降,降雨或灌溉停止時,由於蒸發作用,下層水由毛細管作用而上升,堿質亦隨之上升至地麵;其四為不施肥料的影響。後套農田為大地主把持,種地者多為佃農,而佃農因土地非己所有,故對於土地不加愛護,僅知耕種而不施肥,土中原有的有機物被植物吸收殆盡,僅存無機物質,因之細菌不能繁殖,久之亦變成堿地;其五為堿水湖幹涸。堿水湖因湖床日漸幹燥,當湖幹涸而成陸地時,湖中以前所含堿質,如鹽化鈉及鹽化鎂等均存在地麵而成堿土;其六為雨水衝刷作用。地麵高低不平,因雨水衝刷,將高處的堿質衝積至低處,而低處因堿質太多成為堿性。

針對這些情況,辦事處製定了以下幾種改良方法:暗溝排水法,這是改良堿地最好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在地中築暗溝,安設排水管,然後灌水浸地,集水深數寸,讓水漸滲入土中,挾堿質由管內流出,迨水將幹,複灌以水,勿使幹燥,以防堿質上升。這樣反複數次,土中堿質就會流失。明溝排水法。此法在地麵上按地形高下,在地麵每隔25步開挖一條進水溝,再隔25步開挖一排水溝,由進水溝引河水或井水等甜水以灌田地,使土中有害鹽類溶於水中,然後再使含有害鹽類的水由排水溝排出。如此灌溉,土中有害鹽類較少,而作物也可生長。這種方法不僅有效,而且見效快,缺點是離甜水源(如河水)過遠的地方不易舉辦。施肥改良法,改良堿地施用酸性肥料(過磷酸石灰、硫酸鉀等人造肥料)最為有效,土中的堿質與施用酸性肥料中的酸性發生中和作用,從而降低、消除堿性。或者將天然肥料中的綠肥、畜糞等施於土壤中,這些肥料腐爛時會產生一種有機酸,亦能中和土中的堿性,且此等肥料能使土壤蓬鬆,改良土壤的物理性。放淤改良法,此法是以渾水(如伏水)灌田,使淤泥沉澱一尺餘,則堿質不會上升,且水中會含有酸性腐殖質,可以中和土中堿性。施用石膏法,石膏可變更堿土的性質,使黑色堿土變為白色堿土,使碳酸鹽變為碳酸鈣,從而降低危害程度。黑色堿土的危害程度是白色堿土的五倍。白堿含碳酸鎂,為害較輕,有抵抗力的作物及草類等能生長。防止地麵蒸騰作用,土壤的蒸騰愈甚,則地麵的堿質愈多,其為害亦愈大。所以若能阻止地麵蒸騰,則堿質的上升必少、其害自然就小。可使覆土物蓋於地麵,阻止蒸騰。此法耗費極廉,對堿質較少的土地而言,收效甚佳,且覆土物不僅能減少蒸騰,而且其在作物根部範圍內可以阻止多數堿質的侵入。衝洗法,此法是將地麵所積的堿質用水衝去,其害自免。惟此法應注意土麵傾斜度,傾斜之地衝洗過急,土壤土粒必被衝去。若為黑堿土,宜先用石膏後,再衝洗,否則黑堿土中寶貴的有機物亦被衝去。浸溢法,此法亦可減輕堿性。當土壤被浸溢時,其堿質隨水下滲,以至三尺或四尺之深,可暫免其害,反複進行,堿質漸次流失,但效果不顯著。用這種方法時,宜種耐水性的作物,以防地麵幹燥而堿質上升。深耕法,此法是將土壤深耕,使地麵堿質翻入下層土中,於是幼小作物的根暫能生長,等作物長大、根較長時,抗堿性亦較大,為害較少。且耕土深,地麵堿質稀薄,為害亦少。分散法,此法是將堿質分散各處,勿使集積一處。同量的堿質若分散均勻,其危害程度較堿質集於一處時輕。土壤管理法,堿質除直接危害植物生長外,還損害土壤的物理性質。黑堿土有種反結合作用,可破壞土壤組織,使土層硬化,排水不易,耕鋤艱難,不利作物生長。若土壤管理(如耕鋤、灌溉、排水、施肥等)適宜,則能變更其物理性質,使其排水流暢,且可稀釋堿質(因分布均勻),減少危害。鋪沙法,此法改良堿地亦甚有效。其法是在地麵上鋪厚約四寸至八寸(根據堿性強弱選擇)的沙,然後用犁耕地,使沙與堿土混合均勻,稀釋堿性。

4.提倡旱農

後套農業雖然因雨量稀少,必須依賴灌溉,但大規模水利工程又常引起堿性上升。因此辦事處除整理渠道,改良灌溉,興辦排水工程以防堿性危害外,同時對不易上水的田地采取旱農耕作法,以增大土壤含水能力,使由自然界得來的水分大部分保存於土中。對於播種作物,則依據科學方法決定播種中耕的時令,並育種抗旱力強、產量高的品種。

(五)因地製宜

土地有宜於耕種者,有宜於造林者,有宜於牧畜者。故須因地製宜,擇一為主,其他為副,則土地效力既可完全利用,收獲豐歉亦可相互補救。不然則土地利用既不得宜,農業經營必難望其發展。故應因地製宜,適宜農作地帶以農作為主,以林牧副之;不適宜農作地帶則應以牧畜或造林為主,而以農作副之。

此外,後套農業的經營方式粗放,致使作物大半品質惡劣,產量不豐。為解決這個問題,辦事處選用適宜的經營方法栽培後套土種,增加產量,並盡量擴大耕地麵積,增加總產量;同時推廣已經馴化的國內外優良品種及新育成的品種,提高產量與品質。為防除病蟲害,辦事處采用熱水消毒法、弗母林消毒法、碳酸銅消毒法及其他有效方法防止黑穗病及各種鏽病,並防止各種害蟲對作物的破壞。

三、牧畜及造林的實施計劃

(一)牧畜的實施計劃

墾區的牧畜事業與後套的環境關係密切。一方麵黃河、五加河環繞四周,土地寬廣,水草豐富,久為蒙人牧畜良區;另一方麵,後套地勢平坦、河流坡度太小,故河水漫溢,渠道潰決時有所聞,農田作物常受水患,亟應利用環境,以牧畜與耕稼並重,均衡發展。這兩方麵都決定了在墾區發展牧畜事業是有條件、有必要的。

後套的牧畜事業有著悠久的曆史,但是後套的家畜大都體格矮小、品質低劣。辦事處采用農牧混合編製發展墾區的牧畜事業,增加現有品種的數量,提高家畜的品質,增進經濟價值。為增加家畜的數量,辦事處改良飼料,如以苜蓿、燕麥、玉蜀黍代替後套惡劣雜草;增飼冬季飼料及夜間飼料;增添廝飼,使之與放牧並重;改良飼料喂養的次數、時間與分量;改良各種家畜各季放牧時間;規定役用家畜的工作時間;依科學方法配置各種飼料;添建堅固衛生廝舍及畜圈;改良牧場;統一各種家畜的繁殖時期,以便幼畜、牝畜的管理;注意各種疾病的傳染與預防,如牛疫、口蹄疫等。為改善家畜的品質,辦事處從國內外引進各種改良品種,引進的品種先由農事試驗場試辦有效後,進行推廣。

1.鑒定本地畜種

畜種的優劣對於牧畜的改進至關重要,鑒定畜種為第一重要工作。可由屯墾處派人與各連隊官長先行鑒定,如繁殖較多時再用精細的鑒定法。鑒定時在可選範圍內選擇體格優秀、能力強大者定為繁殖種畜,不適合繁殖的目標即行淘汰,如此可保其品種的純正、提高其品質,則利用種畜逐漸改良後套的畜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