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次有組織、有計劃的大規模屯墾,“綏西屯墾”製定了詳細的農事實施計劃。這些農事實施計劃給墾區的農事工作提供了指導方針與實施準則,促使墾區農事工作更好、更快地發展。
一、農事實施原則及綱要
為早日完成屯墾事業,實現工農業的均衡發展,使生產、消費、分配達到合理配置,墾區製定了農事實施原則。“生產合理化,應用科學方法,根據經濟原則盡力開展土地富源;農業機器化,采用近代農業機器以生產大批農產物;農村工業化,利用農閑使生產者、消費者接近,使原料與製造接近;農人軍人化,始則化兵為農,變消耗分子為生產分子;續則寓兵於農,造成人的長城;農村建設都市化,防止農村偏枯人口集中都市之弊;農民組織民主化,養成健全之民主國民,以防止專斷、專裁之弊;農村經濟平等化,以合作方式經營農業,防止貧富懸殊,預弭階級鬥爭;厲行土著政策,使人民與土地發生濃厚情感,增進愛國思想。”
為貫徹上述原則,墾區製定了農事實施綱要。“查本處此次選定屯墾區域東至包頭,西至寧夏省,南至黃河,北盡狼山,俗名曰後套。南北平均約百裏,東西約三百餘裏,地勢平坦,為廣大衝擊層所構成。原有塔布、長濟、通濟、義和、沙河、皂火、豐濟、永濟、黃土拉亥、楊家等大渠以資灌溉。可耕地約十萬頃,現在墾殖者不及十分之一。本處劃定屯墾地星散各處,總計麵積約三千餘頃,氣候與歸綏、薩縣相若,三月解凍,十月上凍,一月為最冷,常達攝氏零下三十六度,七月為最熱,有時達攝氏三十三四度。所有作物亦大率與歸綏相同,舉凡小麥、大麥、高粱、粟、玉蜀黍、糜黍、豌豆、大豆、蠶豆、胡麻子、瓜、鴉片、馬鈴薯均可種植,以糜子、豌豆為大宗。播種期自清明開始,收獲期在白露前後,畜牧較為發達,牛、馬、羊、豬、駱駝均可有,以羊、牛、豬為大宗,野生動物以野兔、雉雞、黃羊為最夥。樹木極少,野草種類極單純,最多者首推枳棘、蘆草,其次紅柳、哈木箭草、苦槐亦到處生長。人口合計後套不滿八萬,且多春來冬去,流動不定,耕作粗放。”
按照綏區屯墾督辦辦事處擬定的屯墾工作實施計劃,屯墾工作的開展約分三期:1932年7月至10月,為調查期,凡土地之履勘,地勢之測量,即土壤、物產、農事習慣之調查等,均已分組實施。1932年10月至1933年2月為籌備期,即辦理疏通河渠、購置農具、采製牛具、籽種、建築材料等事。1933年春,以三團兵士,開始耕作,至秋後收獲,為試辦期,並同時開始成立新村,提倡合作,以及牧畜、造林、築路等工作。
二、農業的實施計劃
(一)農業經營方式
為實現屯墾目的,屯墾隊不能像後套農民一樣,用粗放農具經營土地,而必須引用先進的生產工具,改變散漫、零星、無主義的傳統農業經營方法。因此,墾區的農業經營擬采取合作方式,以一連為一合作的最小單位,這樣“可以養成自立、互相精神;可以養成親愛美德;可以節省時間、勞力及一切靡費;可以使權利與義務均等,免除剝削與被剝削及貧富懸殊之患;能應用近代生產工具及佳良肥料、種子;可以使生產與消費保持平衡,免除失業之弊;可以形成分工專業之近代生產組織”。
(二)農牧編製
辦事處擬定了農牧編製比例。雖然所劃定的屯墾地帶適於墾殖,但由於墾區:其一,人口過稀,交通不便,搬運全靠畜力;其二,產煤量少,機械業不發達,一切動力仍賴牲畜拖拉;其三,國內沒有人造肥料,恢複地力全靠家畜糞尿;其四,距離通商口岸較遠,運輸雜糧沒有運輸家畜及其製品容易。這四點決定了畜牧在屯墾農事上占重要地位。因此辦事處擬定農牧編製以農二蓄一的比例編製,即農家的生產值,畜產至少應占1/3.
(三)耕作法
1.實行輪作與休間
屯墾部隊為了更加經濟地施用肥料、防止害蟲的繁衍、改良土壤的性質、製止害草的蔓延、防禦意外的天災、調劑人工分配、避免根部排泄物的毒害、活動生產品的銷路計,必須酌量各墾區的實際情況,施行合理的輪作法。製定輪作方式,使各種作物更迭調劑,作物產量即可增加。適於黏質土壤的作物為四年輪作式,如小麥、玉蜀黍、燕麥、蠶豆;適於沙質土壤的作物為六年輪作式,如小麥、黃豆、高粱、豌豆、粟,或十年輪作式,如亞麻、大豆、小麥、甜菜、大麥、大麻、豌豆、煙草、馬鈴薯。
土地的生產力有限,如不能多施肥料,以為補充,則作物產量必逐漸減低。等減低到生產量的價值低於生產費用時則違反經濟原則。故不得不采用休間的耕作方式。休間的當年雖無生產,但其後數年的產量必勝過不休間。
2.增種厚利作物及牧草
後套食用作物素以糜子為大宗,豌豆為次要。糜子之所以能在後套大量種植,原因有五方麵:其一,後套人民十分之九都是來自河曲、府穀,這些地方的人們嗜食糜子;其二,蒙民平素以炒米為飯;其三,糜子每畝播種量較小,投資稍輕;其四,成熟期短,耐旱性強;其五,病害較少,不擇土宜。基於這些原因,後套成為著名的產糜區域。但是自1926年以後,蒙旗與後套通商中斷,糜子無處銷售,糜價一落千丈,1932年每石僅售一元。小麥、胡麻即使在栽培管理上如何困難,如果產量能達到糜子的1/5,則收益可與糜子相等。從經濟角度考慮,後套的作物種類確有改變的必要。辦事處擬在可能範圍內盡量多種厚利作物,同時並依照實施步驟,決定每年種植50%以上麵積的小麥,除供墾區消費外,專作輸出的大宗;其次,每年種20%燕麥、玉蜀黍、根菜、高粱及其他牧草,以備飼養家畜之用;再次,種植30%工藝作物,如亞麻、甜菜、煙草、大豆、馬鈴薯、大麻等。
3.中耕除草、打地框、交換種子
套區農民很少施行中耕除草,普通作物僅行一次,以致害草叢生、病菌繁衍,且土地排水、通氣俱不佳,作物收獲因而減少、品質亦因之變劣。若能逐年施行三次中耕除草,則產量至少可以增加1/5以上。
套內地畝因無地框,故澆灌時任水漫流,非淺即深。淺則不耐旱,深則作物被其浸死,且地麵高低不平,高處肥分被衝積至低處,高處作物生長不良而低處積水較深。因蒸騰時毛細管作用,高處最易起堿,若耕地築有地框,則上述弊害均可免除,作物產量自然增加。
作物若久在一處種植,則害蟲病菌最易繁殖,生產量自減,若在氣候相差不大的地方交換種子,不但產量可以增加,且害蟲病菌亦能消除。故交換種子為增加生產的一種方法。
(四)土壤管理
1.耕耘與施肥
屯墾隊到達後套之前,當地的農業經營粗放,除城郭附近菜園的耕作略顯集約外,其餘各處農民對於土壤多不注意耕耙、施肥,耕耘器具也頗為簡單、普通,所用者僅為犁耙、鋤頭及鐵鍬,而且構造粗笨,工作力小,對於堅實的後套土壤根本無能為力。後套農民常有不耕而播種,不中耕而收獲,不施肥,不實行輪作,大好自然肥料任其拋置道旁,風揚空中,每年隻知收獲,不知恢複地力,導致生產減縮。為改變這種狀況,辦事處決定通過試驗,確定耕耘次數、耕耘深淺及施肥種類與分量,盡力改正後套的田間陋習。為達到上述目的,辦事處采取以下措施:用深耕洋犁進行深耕;實行秋耕,以促進土壤分化作用,消滅蟲卵、蟲蛹;增加耕耘耙鋤次數,以增進土壤含水能力;在適宜情形(如灌溉後或雨後)施行耕耘;施用天然肥料及壓青。
2.灌溉與排水
後套氣候幹燥、雨量較少。據統計,後套全年雨量不及30厘米,而且所有土質不是由風化而生,多為黃河所帶入,質黏堅硬,若不進行灌溉,即堅如石田。後套農民迷信“田隨水走,人隨田走”的遊耕生活,東遷西轉,逐水而耕,殊不知後套土壤中多含有鹽質,一旦灌水過多,土中鹽質即被水溶解,溶解的鹽質隨地下水的上升而上升,最終水分蒸發,鹽質集聚地表,土地變為鹽堿灘場。因此,辦事處在積極建設灌溉工程的同時,也注重辦理排水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