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人輿論的普遍呼籲下,考慮到編遣軍隊後將出現的諸多問題,蔣介石最終決定打著“總理之遺教”的招牌,借助“減少軍隊開支,從事經濟建設”的名義,實施“兵工墾殖”政策。
(二)閻錫山的“造產救國”主張
1928年12月20日,應國民黨中央黨部邀請,閻錫山在中央無線電台發表了和蔣介石口徑一致的題為《裁兵為建設之先務》的廣播講話,標榜自己立場公允,一時聲譽鵲起。
閻錫山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建立起各級統治機構,並多次擴編晉軍,使其勢力發展迅猛,一度由山西發展到冀、察、綏三省和北平、天津二市,擁兵達20多萬。在擴張過程中,閻錫山與蔣介石的矛盾日趨激化,於是他聯合馮玉祥、李宗仁等大小幾十位軍閥,從1930年4月起同蔣介石進行了一場30年代規模最大的軍閥混戰——中原大戰。由於反蔣各派心懷異誌,再加上關鍵時刻保持“中立”的張學良擁戴蔣介石,揮師入關,致使中原大戰以閻、馮失敗而告終。在此情況下,閻錫山於1930年11月29日被迫出走,假道天津,逃往大連,做起了寓公。但他並未因此善罷甘休,而是韜光養晦,總結教訓和經驗,遙控山西,以圖東山再起。隨著形勢的發展,經過多方麵的疏通,並為籠絡人心,蔣介石於1932年1月提出“捐棄前嫌,團結禦侮”的口號,同年2月國民政府正式委派閻錫山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在下野蟄居一年有餘之後,東山再起,控製了晉綏軍政大權。
閻錫山複職後,要解決的第一個大問題就是整頓軍隊。整頓軍隊的首要任務是裁減晉綏軍,解決窮兵黷武造成的軍員過剩問題。《綏區屯墾第一年工作報告書》中提到:“閻主任此次就職後首先縮編軍隊,蓋以裁兵可省國帑,培民力。造產可致財富,裕國用,利民生,塞漏卮裁兵造產是轉貧為富,轉弱為強之捷徑,而舉辦兵墾亦即裁兵造產之全部實行。”其二,閻錫山為消除蔣介石對他的猜忌,表示不再與蔣介石抗衡,積極響應其削藩、墾殖政策,埋頭建設,不問國事,縮編、組織軍隊進行“綏西屯墾”。其三,閻錫山感到日軍侵略勢力已威脅到山西,而且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使他產生了危機感。在他看來,麵對如此情況,若不采取措施,加以防範,勢必危及自己的統治地位。從當時閻錫山的處境來看,“綏西屯墾”既有抗日的意味,也有防共意味,運用軍墾開辟資源,加強地方割據,為其立足邊陲而圖長遠的謀劃作準備。
鑒於此,閻錫山“就職之初即決意造產救國,並遵總理墾荒遺教,實行屯墾,為海內倡”。《綏區屯墾第二年工作報告書》稱“綏西屯墾”意義重大。經濟層麵,屯墾可以使軍人由消費者轉變為生產者;政治層麵,屯墾可以促進財政、教育、水利、交通等事業的發展;軍事層麵,屯墾可以充實邊防、鞏固國土、肅清匪患、安定秩序。
§§第二章 “綏西屯墾”的組織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