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過程,是一個費心、操心、用心的過程,隨時可能遇到各種意外的突發情況。管理者若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過硬的心理素質,就會使管理效率大打折扣。在與各種人打交道中,一個能夠充分認識自我,情緒飽滿、意誌堅定、心胸寬廣的管理者,往往最具號召力,最有人心凝聚力。
1.成功管理需要優秀的心理素質
現代社會,管理的價值大家幾乎一致認同,但有關管理的概念卻各有各的說法。
目前,對於管理的概念,大致有兩種代表性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管理是一種工作程序和辦事的方法。
持此觀點的人認為,管理職能可劃分為計劃、組織、協調、指揮、監督五個方麵,而所有的職能均是工作的細化、簡化、充分地利用人力物力而有效實現目標的科學手段。
第二種觀點:管理是處理人與事的藝術。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管理是要以有效的方法達到期望的具體成果。這就必然要求在實踐上設計一種行得通的解決辦法。這時,藝術就是達到某種所需要的具體結果的“訣竅”。因此,認為管理應該是一種行為的知識,即運用實際技巧的藝術。
管理所要應對的主要是“人”和“事”,而人的思想、行為以及心理情緒差異萬千、難以捉摸,各種事物的形態、種類、關係等等變化無窮,所以管理是不能用固定不變的法則來應付千變萬化的“人”和“事”的。因此,在管理實踐中必須運用高超的藝術,才能激發組織成員的工作熱情、彙集眾人的才智、實現組織的共同目標。
如果對管理一詞做最通俗最簡單的解釋,就是促使人把事做好。具體地講,管理的概念應該是以下四項基本內涵的綜合:
管理是一種具有科學原則和運用藝術的方法及工作程序;
管理的核心是“人”,建立分工合作的、融洽的人際關係是其重點;
管理的對象是“事”,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以滿足人類物質和精神需要的“事”。
管理的目的是以最高的效率達成目的。
管理的核心是人,這就必然涉及人的心理。與人的心理脫節的管理,肯定是不成功的管理,或者說是無效的管理。那麼,具體來說,管理與心理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1)管理與心理是一種互動因果關係
心理學家莫利兒曾說過:“人是心理的動物,其情緒、價值、思考、意念和抉擇莫不被環境、教育和經驗所左右。”由於組織的主體是“人”,任何人在管理的過程中,對事務的觀點不盡相同,對利害的反應也不一致,其心理的變化、情緒的高低,都將會刺激其行為。
同時,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人與事的調適,也都易受到主觀意識的影響,招致許多非常情所能理解、非常理所能衡量的紛擾,故“管理”與“心理”二者之間,實是具有一種互動的因果關係存在。
(2)管理對人心理的目標導向性
一個人在組織中的行為比較複雜,不能忽略其對管理的情境所產生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也體現了管理與心理的關係。所謂行為,是代表個人肉體與精神上的各種動作。其產生的基本過程,依據行為科學家李威特的說法:“一個人的行為產生,總是因先受到某種刺激,才引發某種需要,而產生某種行為。”
從需要到達成目的的行為過程中,一般都會伴隨著一種心理學上所稱的緊張狀態。故欲了解一個人的行為,通常都可從他的眼神、臉色或一些心理現象中察覺。事實上,一個人的行為,無一不是一種選擇,而每一種選擇,也無一不是根據某種價值觀念和心理或生理上的需求。換言之,人的行為是有原因、有動機的,是目標導向的。
(3)管理必須考慮人的心理因素
傳統的管理理論,將職工當作管理的工具,把個人在工作上的種種努力視為當然,並不認為個人的心理因素對管理成敗存在影響。事實上,組織既是由“人”所組成的集合體,任何組織不管工作科學化、專業化到何種程度,絕不能把人與機器用同樣的方法去處理,因為“人”畢竟是有靈性、有意識和心智的高等動物。
因此,一個管理者和組織,必須從人性的觀點把人當人看,從心理的分析知道其行為的原因,從外部的刺激反應了解他需要滿足的層次與內涵,進而多關切、多尊重,借以激發其生命共同體的團隊精神,唯有這樣,才有可能成為成功的管理者和組織。
2.出色管理者應具備的心理素質
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各有不同的特點,有的當機立斷、有的優柔寡斷、有的堅定不移、有的朝令夕改、有的勇於麵對困難、有的知難而退……不同的管理方式來自不同的心理素質水平。
管理者的管理成效與其心理素質有著直接的關係。心理素質過硬的管理者,能使人產生依賴、親切感,能調動各種不同員工的積極性、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鞏固組織的內部團結、有利於組織的發展和目標的達成。
管理者應具備的心理素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具有良好的智力水平
良好的智力水平是每個人進行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必備心理條件,是管理者影響、誘導各類員工成長和成才的基礎。
(2)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
心理成熟、健康的管理者既能看到自己的長處,又看到自己的短處,自信而不自負、自省而不自卑。
(3)具有飽滿、穩定的情緒
管理者情緒飽滿、穩定,自控能力強,能夠保持平靜、愉快的工作心境,還善於理解和接納各類人才的心理傾向,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4)具有堅強的意誌
心理素質過硬的管理者,通常具有堅強的意誌和百折不撓的氣概。他們在管理中,麵對紛亂如麻的矛盾,目的明確、辦事果斷;不論碰到什麼困難,都能夠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高昂的鬥誌,具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心和精神。
(5)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的管理者,通常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夠看到整體、顧全大局,大事講原則、小事講團結;能夠設身處地,尊重和理解他人,嚴己寬人,樂於為下屬的進步和發展著想,真心希望下屬可以超過自己。
(6)具有高尚的人格
心理素質過硬、業務能力強的人力資源管理者,通常具有高尚的人格,其人格魅力能產生很強的心理效應,具有號召力,能把人才團結在自己身邊,與組織同呼吸共命運。
(7)具有強烈的事業心
心理素質過硬的管理者,必須具有強烈的事業心。他們決心在事業上作出成績,實現自己的抱負,具有為組織的發展壯大而努力奮鬥不息的精神。
3.有愛心造就了卓絕的管理者
“愛你的員工吧,他會百倍地愛你的企業。”這是法國企業界的一句名言。的確,每個企業最重要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人是有著豐富感情生活的高級生命形式。情緒、情感是人精神生活的核心成分,是人類所特有的。沒有感情的人是不存在的,不為別人的感情所動的人也是絕對沒有的。
情感管理就是經理人要以情感為手段,最大限度地影響追隨者的思想、感情乃至行為,激發出情感內部的巨大能量。因此,作為經理人,僅僅依靠一些物質手段激勵員工,而不著眼於員工的感情生活,那是不夠的。如果經理人采用以人為本的經營管理理念,在情感上和員工溝通,使員工產生積極的情緒,就能利用感情的力量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並動員、感染、影響周圍的人,形成巨大的推動力。
這種推動力通常又具有疊加、回報、持續和擴散四大作用。因此,善於采用情感管理不僅是經理人進行企業管理的基本功,而且也是贏得衷心愛戴和擁護、樹立威信的必要條件。正如俗話所說:“情不通,理難容。”
企業管理者應該把情感管理當作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尊重員工、關心員工,這是搞好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前提與基礎。
提到情感對企業管理和效益的影響,著名的霍桑實驗為企業經理人提供了強有力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