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諸國紛爭(二)(1 / 3)

『ps:估摸著還有……三章?唔,有幾個人要寫到,不然愧對這個題材。』

以下正文

魏王遫十四年初,秦趙同盟破裂,秦國發兵攻打趙國的西河郡。

趙國亦設有西河郡,它位於魏國河東郡的北麵、膚施(上郡)的東側,再往北即是雁門、往東則是晉陽,因大河位於郡土的西側是故稱之為‘西河’,以至於有了西河郡的說法姑且就稱作趙西河郡。

秦趙同盟破裂後,數萬秦軍渡過大河,先奪取藺地,繼而又對離石、中陽等城發動攻勢,兵鋒直指趙國的晉陽。

這個消息傳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後,趙王何萬分著急。

要知道,晉陽是趙國非常關鍵的一座城池,無論是曆史意義還是戰略意義。

從曆史意義上來說,晉陽乃是趙國嬴姓趙氏的發源地,在三家分晉前,趙家的曆代祖宗基本上都葬在晉陽一帶,祖宗之地,焉能被遭到他國的威脅?

而從戰略意義上來說,晉陽乃是連接膚施、雁門與趙國邯鄲郡的中樞,甚至通過晉陽可以對魏國的河東郡、韓國的上黨郡施壓,倘若晉陽被秦軍所奪,別的姑且不說,至少‘西河’即大河以西的膚施,那片廣闊達數百裏的土地將從此不歸趙國所有。

膚施,那可是趙主父從胡人那邊奪來的,是胡人對趙國臣服的象征。

想來想去,趙王何決定派大將坐鎮晉陽,以抵擋秦國的入侵。

誰,能擔任晉陽守?!

當看到那刺眼的‘晉陽守’三個字時,趙王何心中不是滋味。

畢竟早在十幾年,趙主父就早已意識到了晉陽的重要性,並內定日後由蒙仲出任晉陽守,總攝膚施、雁門、晉陽三郡,向西抵擋秦國,向南則抵擋魏國的河東郡與韓國的上黨郡,隻可惜物是人非,趙主父當年內定的晉陽守人選,如今早已不再是趙國的臣子。

沉思了片刻後,趙王何喚來弟弟平原君趙勝,囑咐後者道:“趙勝,你立刻前往魏國求援。”

趙勝聽了很納悶,因為雖說秦國發兵攻打他趙國的西河郡,但考慮到秦國耳熟能詳的將領大多都在函穀關一帶與蒙仲對峙,他趙國眼下其實還並不需要向魏國求援。

直到趙王何在趙勝耳邊解釋了幾句,趙勝這才恍然大悟。

當日,平原君趙勝便離開了邯鄲,前往魏國的都城大梁,請見魏王遫。

平心而論,魏王遫其實並不想支援趙國,甚至於,他巴不得秦趙兩國打得越凶越好,畢竟趙國隻有在秦國麵前輸得慘了,才會考慮真正倒向他魏國。

但鑒於趙勝迎娶了自己的女兒,是自己的女婿,魏王遫也不好當麵拒絕趙勝的懇求,於是便假意對趙勝道:“賢婿莫急,雖秦國發兵攻打貴國的西河郡,但據寡人所知,秦國的精銳皆在函穀關,貴國倒也無需擔心進攻貴國的秦軍會有多麼厲害。……至於發兵支援,賢婿有所不知,針對秦國的諸事,寡人皆已托付給了大司馬,賢婿不如赴宜陽,與大司馬商議一番,如何?”

他口中的大司馬,即指蒙仲。

然而,恐怕魏王遫也沒想到,他這話正中趙勝的下懷,隻見趙勝故作猶豫了一番後,便立刻踏上了前往韓國宜陽的旅途。

不過在此期間,魏王遫則讓國相田文寫了一封信給蒙仲。

田文的這封信,早趙勝幾日送達宜陽,交到了大司馬蒙仲手中。

信中意思很簡單,總結下來就是讓蒙仲暫時別急著發兵支援趙國,先隔岸觀火,觀望一陣子再說。

畢竟魏國發兵支援趙國,勢必得罪秦國當然,眼下的魏國並不畏懼得罪秦國,但問題是出兵是要花錢的,他魏國總不能白白花出這筆錢糧吧?那肯定得從趙國那邊得到點好處。

最起碼,趙國得做出承諾,親近魏國一同對抗秦國,那樣才值得魏國發兵救援趙國。

本來這種事,魏王遫根本無需特地叫田文叮囑蒙仲,隻不過他知道蒙仲對趙國亦有些念舊,不希望這份念舊影響蒙仲的判斷而已。

數日後,趙勝抵達了宜陽,請見蒙仲道明了求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