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諸國紛爭(1 / 3)

魏王遫十一年,秦國已堪堪吞並義渠,秦王稷遂與楚王熊橫再次相會於穰,隨後又於中陽再次約見趙王何,協商出兵討伐‘魏宋韓三國同盟’的大計。

得知此事後,屈原聯合昭雎、莊辛,極力抵抗,但最終仍鬥不過把持國政的令尹子蘭,在子蘭的勸說下,楚王熊橫再次站在了秦國這邊。

魏王遫十二年,秦國幾次與韓國商量函穀關的歸屬卻不能得,遂派上將白起,攜王齕、胡陽、嬴摎等將領兵出陰晉,攻伐韓國占據函穀關,理由是函穀關乃秦國顏麵,不可假手於人。

秦將白起知道他一旦進攻韓國,蒙仲立刻就會帶兵來援,因此在這場戰爭中,白起下令不惜一切代價都要奪回函穀關畢竟函穀關乃出兵韓國的兩條兵路之一,函穀關被韓國所占,秦國在攻打韓國的這件事上,等於是廢了一條手臂,因此函穀關必須收回。

在白起的嚴令下,秦軍付出了很大代價,終於將函穀關攻破,韓軍退守宜陽。

果不其然,蒙仲此時正於潁陽、潁陰一帶操練二十萬三國聯軍,問訊立刻提兵十萬前往韓國宜陽。

但有意思的是,秦國這次目的明確,白起在攻下函穀關後,並不趁勝追擊攻打宜陽可能他覺得即使打下宜陽也未必守得住,索性就扼守函穀關,據關不出。

見此,蒙仲遂以宜陽為據點,發動針對秦國的討伐。

鑒於蒙仲身兼魏宋韓三國大司馬的特殊地位,全權負責對抗秦國的戰爭,權限極大。

他命魏將公孫豎、魏青、竇興、晉鄙從西河郡發起進攻,又命韓將韓足、韓驍等人攻打武關,再加上身在宜陽的他自己,對秦國發動整整三路的討伐。

為了分擔壓力,秦國請楚國討伐魏國的方城,又請趙國討伐魏國的鄴城,但遺憾的是,楚國的上將昭雎很快就在宛方之地被方城令蒙遂擊敗,倒是趙國的廉頗、韓徐等人,對魏將唐直所扼守的鄴城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然而在鄴城遭到進攻的情況下,大梁卻毫不驚慌,絲毫沒有調蒙仲返回的意思,而是直接從國內調兵支援鄴城。

且兩個月後,宋國亦遣軍司馬蒙摯率三萬軍隊支援鄴城。

當時,平原君趙勝問廉頗道:“廉司馬能否攻下鄴城?”

廉頗點頭說道:“宋國軍隊支援鄴城前,我能攻下鄴城;宋國軍隊來援後,我亦能。……但我不敢下鄴城。”

平原君趙勝點點頭表示理解。

要知道此時的魏國,即便在趙國已擺明立場聯合秦國的情況下,身兼魏宋韓三國大司馬之職的蒙仲依舊主張‘聯趙抗秦’,鑒於蒙仲身份特殊,魏王遫聽取了蒙仲的建議,但這並不意味著魏國會容許趙國的進犯倘若隻是像眼下這般,趙國的軍隊純粹隻是在鄴城響應一下秦國,魏國恐怕還不會在意,可一旦趙國攻下了魏國的鄴城,怕是立刻會遭到魏國的報複。

到那時,恐怕就連蒙仲也抵不住魏國國內的反對聲音,隻能率軍討伐趙國。

而直麵蒙仲與其麾下二十萬常備三國聯軍,無論是廉頗還是韓徐,都沒有這個自信。

就連主張‘趙國必須堅定前進道路、絕不可受他國擺布’的趙奢,此時亦建議不宜過早激怒魏國在他趙國派人請回龐煖之前,趙奢認為不宜與魏國撕破臉皮。

鑒於趙楚兩國出工不出力,秦國再次孤軍而戰,以上將白起於函穀關迎戰魏將蒙仲。

這兩位可真是老相識了,彼此都知根知底,清楚對方本領,雖然以往蒙仲多次占到便宜,但這次白起學乖了,在收複了函穀關後,愣是不再出戰,而門水那邊,他亦叫王齕嚴加防範,防止蒙仲故技重施。

此時的宜陽令正是公仲侈,見白起據關不出,他對蒙仲說道:“看來這次秦國的目的,就是為了奪回函穀關,方便日後對中原用兵。……若不能奪回此關,恐怕日後多有麻煩。”

蒙仲聞言笑著看向公仲侈,看得公仲侈都有些惱羞成怒了,後者憤憤說道:“我乃是為韓人,豈是為韓咎?”

“好好好。”

在安撫罷公仲侈後,蒙仲下令軍中打造攻城器械。

鑒於宜陽一帶有二十幾萬、將近三十萬軍隊,蒙仲也不著急,花了兩個月時間打造了數百架拋石車,隨後帶著這些拋石車,朝著函穀關一陣狂轟濫炸,砸地白起都不禁有些發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