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書意味著自貶
專欄
作者:王溱
人的修養提高了,才能更好地適應發展,高屋建瓴,運籌帷幄,才能與更“精明”的精英有共同語言。遺憾的是許多人看不到這點,拒絕讀書,這實際是貶低了自己。
時代發展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人越來越多。
有了文化,自然要讀書看報。現在各類書籍報刊出版得很多,去年41萬種圖書擺上書架,有將近80億本圖書從印刷廠湧出,各類期刊出了將近34億冊,報紙的數量更是驚人,達到480多億份。國人被埋沒在文字的海洋裏,沉浸在墨香的大氣中,確實有些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如此多的出版物出爐,真正讀的人究竟有多少?換句話說,這些出版物能賣出去的有多少?此事沒做過調查,不好妄下結論,但有一點敢肯定:為數不會多。別的不說,算一筆賬,光說那80億的圖書,如果按13億國人來分擔,應該平均一人6本,但統計一下周邊的人群,能在一年裏購買此數量圖書的有幾人?幾年前一家媒體曾做過調查,有近50%的官員老板每年購買5本左右的圖書;其次,有40%左右的購買3本以上;有極少數的每年隻購買1本書。有點身份也有購買能力的人都如此“吝嗇”,其他人更不要說了。當然,如果家裏有上學的孩子,一年六本書的指標肯定能完成。不過這裏也有個無奈的前提:不讀不行,否則畢不了業,升不了學。而那些老板官員書是買了,但看不看呢?現在幾乎所有官員老板的辦公室裏都陳列著各種精美的書籍,琳琅滿目,“文化氣息”濃鬱,遺憾的是大都為裝點之用,有的甚至塑料包裝都沒打開。
不少人現在不讀書,起碼不讀紙質出版物。圖書不讀,期刊不讀,甚至報紙也不讀。讀的人大都是上了年紀的長輩。許多人訂閱報刊,是孩子為了孝敬父母,花錢送的“大禮”。大凡能上網發微信的人,很少甚至根本就不讀書不看報。就像現在許多年輕人家裏不裝座機電話一樣,問其原因,回答得振振有詞:有網就行了,用不著。
網上的東西確實很多,信息來源的速度明顯高於報刊,更不要說圖書了。每天隻要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發生了任何一件可以引起人們關注的事,網絡立即可以傳播開來。這是信息時代獨特的現象,目前還沒有任何更先進的傳播手段可以代替。報刊圖書,涉及到編排,還有出版印刷周期,很難及時跟得上瞬息萬變的變化,與互聯網相比信息自然相對滯後。不過新興媒體雖有優勢,但也有弊端,往往因為單純追求速度,有些信息並沒經過過濾驗證,虛假、不實的概率相對較高,可信度受到質疑。此外,網上的東西更多的是以短快取勝,“厚重感”、“專業感”、“知識感”似乎顯得明顯不足。沒聽說哪個人完全靠讀網,獲取豐富的知識,有更大的長進。
讀書看報與上網看微信應該互補。要獲取豐厚的知識,書籍是首選。一本書的形成,是作者費盡心思,逐字逐句摳出來的。有人用一生去打造一本書,其蘊含的道理大多是博大精深,讀者可以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滋潤心靈,提升精神境界。報刊也是如此,紙質媒體在有些人眼裏讀起來“麻煩”,但字裏行間都蘊藏著智慧和功力,認真讀下去,受益匪淺。回頭想想,那些成大器者哪個不是讀著書看著報,一步步磨練而成的?
喜不喜歡讀書看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標誌。日本人年均讀40本書,法國20本,韓國11本,國人僅4本多,這已經是提高後的數字了。普通百姓讀得少還情有可原,一些領導幹部,企業家也沒有讀書的習慣,就顯得可怕了。日本的企業家一年讀50本書,是中國企業家的100倍。差距不言而喻。
影響領導和老板們讀書讀報比較集中的答案是,工作忙,應酬多。所以有些老板官員就利用互聯網,抽空瀏覽一下,大體知道當下新聞。這算是有“事業心”的。而那些“醉醺醺,昏沉沉,輕飄飄”,應酬之後自己都找不著北的人,再談什麼讀書,豈不是笑話?
讀書的最大作用在於“提高個人修養”,這不是句空話。特別是對那些所謂的社會“精英”,更是必不可缺。人的修養提高了,才能更好地適應發展,高屋建瓴,運籌帷幄,才能與更“精明”的精英有共同語言。遺憾的是許多人看不到這點,拒絕讀書,這實際是貶低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