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騰飛向東方(1 / 1)

騰飛向東方

文化

作者:李旭

既然自然母親已經為我們創造了諸多楷模,我們最應該做的是將這些自然天成的標誌物,營造成更美妙、更完美、更具有觀賞啟示價值的地標,供後人效仿。

因為世園執委會的辦公樓坐落在群峰環抱的山坳裏,所以無論在2號樓還是1號樓,隻要是向陽麵的辦公室,就能看到由西向東逶迤而上的山脊。山脊連著的山坡上林木種類繁多,槐樹、紅楓、千頭椿、梧桐數不勝數;栗子、楊梅、柿子、櫻桃果樹也不少,到了收獲季節四野飄香,果實隨手可摘。放在嘴裏,即可滿口生津,品咂、咀嚼不盡的天地造化之美味,餘味不絕,常常還會在記憶裏不斷鮮活。

山脊上,居多的是遒勁茁壯、風雨如磐的黑鬆。據說,那是為了荒山綠化,上個世紀飛機撒播下的種子,如今已經在自然母親的嗬護下莖幹林立,華蓋重疊了。由於當年飛機撒播的量大,實際觀察如劍似戟、如柱似傘、如翩翩起舞、如推掌健身的形象比比皆是。若用形象思維延展,似乎用一句話就可以形容:隻要你能夠想象到的,就一定能夠在這山上找到它的影像。

從在2號樓2樓辦公室,我就開始在敲擊鍵盤之餘,注意到那由下而上大約三分之一處的一組黑鬆了。當時我觀察的是小側麵,後來搬到1號樓,我凝視的是全側麵。龍頭向東微微抬起,龍嘴裏有兩條小枝椏,枝葉彙集,形成一個合並的圓球,針葉攏攏極像龍嘴裏含著一顆翠珠。在傳統文化裏“二龍戲珠”是福祉的象征,這裏雖然隻龍單珠,但更能給人幻想馳騁的感覺。龍的軀體蜿蜒,龍的尾巴上翹,在勁風吹動之下搖頭擺尾躍躍欲飛,在細雨淋漓之下鱗光閃閃,那生動鮮活的形象,使你精神振奮間隻能衷心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天天細致觀察,時間久了我還是發現了這尊“生命雕塑”的細微變化。首先是龍嘴,仍然是大張著,但是嘴裏卻因為枝椏增生,濃密的針葉葳蕤茂盛,已經完全看不到原來象征意義明顯的翠珠了。再向後,原先軀體的腹部一弧一弧,露出的空隙清晰可視,搭配著背上略顯起伏的龍脊,真實形象詮釋出騰空欲飛的架勢。尤其趕上風雨交加,枝葉在雷電中閃光,枝椏大幅度搖擺,給人以綠色飛龍絕塵而去的夢幻遐想。

原來幾隻龍爪的部位,都被無序的植被填得滿滿當當,微微翹起的龍尾也被枝葉茂盛的同類快速銜接,而似像非像地首尾相連了。我停下手中的敲打,拉開陽台的隔門,眺望著那條綠色的長龍,禁不住苦思冥想起來。龍似乎隻在中華民族的習俗裏象征吉祥,大自然的母親塑造這樣一尊生命雕塑,一座鮮活地標,一個園林園藝寵兒……到底要我們領悟什麼呢?

不遠處的植物館,在正午陽光下熠熠生輝。那既像巨型綠葉又像肚腹飽滿臥蠶的植物館,是人類生命解讀智慧的塑造?兩者之間莫非有靈犀相通的地方?眼睛在兩者之間反複巡視,我頓然悟到自然母親的用心良苦。正如她指派野菜、野果,為人類演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教會人類為生存而習練農耕一樣,在山野峰嵐中,又為自己的兒女塑造了一個個學習效仿的榜樣。

站在陽台極目遠眺,園區裏到處都是忙碌栽種的身影。工程收尾因時令所限,明年春天開園前又沒有機會再種,所有的樹木都是全冠、全須、全尾。步入植物館確是另一番景象,國內稀有、國外罕見的植物花卉仿佛都集中在這裏。尚未完工的植物館裏,因植物冬季所需已經供熱,到處都是臨時蓋了蓋子的通風井……

呈現在眼前的是世界各國的奇花、奇樹、怪石、異草,不禁使人目不暇接,甚至讓人凝神忘乎所以。我的感受尤為明顯,隨著周工抑揚頓挫的色彩描述,我不停地在觀察、咂摸這些歎為觀止的植物背後的故事、審美情趣和文化背景。參觀完畢,出門前我看到了一棵參天大樹,準確地說應該是一片小叢林。因為體積太大無法運輸,上海園林的專家是將這片叢林的主幹部分,分割成九段運抵植物館的。重新截枝的部分已經用新技術縫合黏連,鬱鬱蔥蔥的枝條已經煥發出虯枝新葉,吐露著欣欣向榮的勃勃生機。

此時,我想到世園會的辦會宗旨,簡單歸納:呈現園林園藝的最新成果,教會人們未來怎樣生活。那就是讓生活走進自然,讓自然走進生活的互為扶掖,互為攀援吧。既然自然母親已經為我們創造了諸多楷模,我們最應該做的是將這些自然天成的標誌物,營造成更美妙、更完美、更具有觀賞啟示價值的地標,供後人效仿。

(作者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青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