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戰時期後方物價簡介(1 / 3)

很思念王利器老夫子,算來與先生已經有整整一年多未見麵了。去年十月初,我偕大西和尚去北京,為他引見北京各位著名老學人。在離京回滬前一兩天,大西和尚在北京中山公園來今雨軒宴請各位老夫子,舉行了一次小小的賞菊雅集,到會者有許寶騤丈、張中行先生、王利器夫子、朱家溍先生、範泉先生、周紹良先生等幾位……當時王利器老夫子精神矍鑠,談話很多,雅集之後,珍重話別。今年八年初,在北京飯店開《紅樓夢》國際研討會,我原想在會上能再見到先生,不料先生因病未能出席,在會上宣讀了老夫子寫給大會的信,聽後感到十分遺憾。會後本想約人去看望老夫子,可是事情太多,天氣太熱,拖延未去,就匆匆回滬了……前兩天讀到《文彙讀書周報》上劉石先生的文章《千萬富翁王利器先生》,忽然眼目一明,感到看到先生一樣,連忙仔細讀下去。讀了一遍又一遍,覺得文章寫的實在好,不少都是神來之筆,尤其讀到後麵幾段,所記王老談話,字字傳聲,真如侍座側、聽笑話,完全像去秋在來今雨軒座上和老夫子談天時的感覺一樣。讀時心中十分高興,老夫子夏天小病早就康複了,值此秋高氣爽之際,真恨不得馬上飛回北京,去看望老夫子,快談一番……

可是文章雖好,也有可惜者,就是有一段從曆史事實看,不隻略欠細致清楚,且誤差太大。這或者是寫文的年輕朋友,沒有經過戰爭年代實際生活之故?我或者比他多活幾年,經曆了本世紀各種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的時代,記憶猶新,很想為此文作點注解,使關心史實的朋友們,多一點軼聞,明白一點具體情況。說了半天,究竟是哪些話要作點注解呢?我先抄段原文:王先生確實有過算得上富翁的時候,四十年代初他在北大文科研究所畢業後分回川大工作,月薪定為三百三十元大洋,不久回北大教書,工資不變。這三百三十元大洋是什麼概念呢?王先生回憶說:“那時在學校吃單身包夥,每個星期隻需八角。那時的錢一方麵用來買書,一方麵用來接濟他人。抗戰勝利後家鄉四川來平的青年學生很多,他們有時來借錢,借啥子喲?每月給個三四元,生活費就解決了。”解放初的境遇依然不錯……這段話有幾點要作解釋:

一是“四十年代初”、二是“大洋”、三是“單身包夥,每個星期隻需八角”、四是“抗戰勝利後……每月給個三四元,生活費就解決了”。

第一,“四十年代初”,這個概念就作為四○年到四二年這三年吧,這是抗日戰爭進入十分艱苦的時代,通貨已十分膨脹,貨價已十分上漲。大學研究生初分配工作,月薪已是三百三十,這比“七七事變”以前已高四五倍。譚其驤先生一九三二年燕京研究所畢業,在北圖當館員,月薪六十元,在輔仁、北大學校兼課,每課時五元,每周三小時,兼課又得六十元。月入百二十元,兩份工作。四○年是抗戰第三年,因物價漲,工資才增數倍。

第二,“大洋”這一概念,意味著是現大洋、銀元。而月薪隻是法幣計算,隻能稱“元”,不能叫“大洋”。早在“七七”戰前,南京政府已實施“白銀政策”,限製銀元流通(為抵製當時之白銀出口,這一政策是十分成功的),推行法幣政策。在各大都市中,中小城市中,中央、中國、交通、農民四家銀行發行之紙幣為法幣,不再兌換銀元,照常流通。其他已發行紙幣,私立銀行如金城、鹽業、大陸、中南、浙江興業等,以及外資銀行花旗(美)、正金(日)等發行之紙幣,均照常流通,均不再兌換銀元,而與中國政府銀行結算。三十年代中後期,在農村鄉間仍流通銀元,一時無法禁止,在城市中,“七七事變”之前,公私來往,絕對沒有銀元了。抗戰三年後,在抗戰大後方重慶、成都等地,隻有法幣工資,均叫“元”。再沒有“大洋”了,但習慣上仍稱“大洋”,實是鈔票。

第三是“單身包夥,每個星期隻需八角”,這是“七七事變”以前成都中學、大學的夥食費用,不可能是四十年代初期的夥食價格。四十年代初期不論大後方、前線以及淪陷區各學校的夥食都是年年看漲……一年比一年高。

第四是“抗戰勝利後……每月給三四元,生活費就解決了……”如指“袁大頭”,或者可能。如指法幣,更不可能。籠統說不清楚,後麵一一細說。

要將以上四點講說準確清楚,而不是一筆糊塗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樹立起幾個概念,即曆史的概念、地區的概念、貨幣的概念、價格的概念。簡言之,亦即時間、地點、幣種、價格比例等等。比如,五十年後,有人寫文章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人生活情況,就要弄清是九○年還是九五年,再弄清是在哪裏,是北京、上海……都市、農村?是台北,還是香港?是用人民幣,還是用新台幣,還是用港幣?大米是八角一斤,還是一元八角一斤,還是一元四角一斤等?本世紀就快結束了,在本世紀中,中國人以上這四個方麵,“七七事變”、也即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雖也複雜,還比較簡單。抗戰開始,即日趨複雜,到了四十年代,由四○年到四五年,由四六年到四九年,那真是複雜到了極點。開始是年年變、月月變,到了後來,是天天變,時時變。那真是現代青年朋友想也想不到的。聽老年人說古話,事先思想上沒有這些概念,老人記憶不清,隨便閑談,記錄者不加分析,注明確切時間、地點、幣種、價格變化等,隻一個“四十年代初”、“三百三十元”,又如何能說的清呢?

我先把“四十年代初”中國人所處的時間、地點、幣種等等作一個簡單的介紹,然後再作較詳細說明(地點由北到南)。

東北四省黑龍江、吉林、遼寧、熱河。日偽滿洲國統治,用偽滿鈔票。(其中旅順、大連為日本關東州,用日本鈔票。)

內蒙(舊綏遠、察哈爾、熱河一部、山西晉北大同內長城北)為偽蒙疆政權統治,用蒙疆銀行鈔票。

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少部分)各大城市及部分農村為偽華北政務委員會統治,用偽聯合準備銀行鈔票。

河北、山西交界太行山區、晉北、內蒙等農村地區、山東各農村山區,為解放區、遊擊區,有晉察冀邊區政府、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北海邊區等抗戰政府,各有邊區銀行,發行邊區鈔票。陝西、甘肅、寧夏有陝甘寧邊區政府,延安有邊區銀行,也有邊區鈔票。

徐州似乎是特殊地區,雖在江蘇卻也用偽聯銀票。

南京、上海、杭州、廣州、九江、漢口、京滬路沿線城市、蘇北揚州、南通等均為南京汪精衛偽國民政府統治,發行聯合儲備銀行鈔票,普遍使用。

重慶是當時中國的合法抗戰政府,統治四川、雲南、貴州、兩廣、兩湖、江西、福建、浙江、西北陝、甘、寧、新疆等廣大地區,均用法幣。開始時各銀行發行的鈔票尚均流通。後來通貨膨脹,重慶政府田賦折實征收,輔幣銅元很快消失。四十年代初期即隻有中央銀行發行的法幣了。一九四八年,因麵額過大,又加之發行了“關金”(一種豎的、以海關結算名義發行的鈔票)。到四五年抗戰勝利,則隻有中央銀行發行的法幣和關金在抗戰大後方流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