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眉園日課》書後(1 / 3)

出版了一本《清代八股文》小冊子,雖然對這一延續了五百來年,對教育、政治、文化等等關係極為重要,且係唯一的教育、考試手段文體,有點初步的認識,但說來還是十分浮淺的,距離真正理解它,即使是懂得一點皮毛,那也還差的很遠很遠……而且就今天的客觀水平說,要想弄懂這一文體,即使學會作一篇極普通的八股文,最起碼的完篇,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了。況且學會了也沒有用——如果有人今天學會屠龍術,那恐龍蛋孵出小恐龍,長大猖狂作孽時,那會屠龍術的人,說不定還真可以抵擋一陣子,免得再蹈不抵抗主義的覆轍。而學會八股文,除去泛酸發臭而外,就再無用處了。何況那麼難學,今天根本學不會了呢?但也還隻剩一點曆史趣味……

就憑這點曆史趣味,我居然無意中買到一部嘉慶八年(一八○三年)刻板,平陽徐後山評選的《眉園日課》。這是一部近二百年前清代鼎盛時期的標準八股文選集,十大本,而且大體完好,除第一本釘書的珠子絲線年久已斷損而外,其他各冊釘書絲線也完好無損。在世界翻天覆地、神州幾度秦火之後,居然被我無意中買到這樣的書,真是驚喜若狂了。為此我對此書必須寫文作一詳細介紹。

先說選者,徐後山何許人耶?在全書總“自序”寫道:“嘉慶四年,歲次己未二月花朝,平陽徐昆後山題於東城飲醇汲古之廬。”

原題無標點,標點是我加的。據選者自署:他姓徐,名昆,字後山(這“後”是皇天後土的後,可不是簡體字。簡體字把許多文獻古書弄的亂七八糟,常常莫明其妙,至此不得不加說明)。嘉慶四年是公元一七九九年。己未是這一年農曆幹支紀年,二月花朝是二月十二日,宋人《誠齋詩話》:“東京以二月十二日為朝。”宋人舊俗,清代依之。“平陽”是選者籍貫,山西平陽府,治臨汾,轄臨汾、汾西、襄陵、太平、翼城、曲沃、嶽陽、鄉寧、浮山、洪洞十縣。序後三方圖章:第一方白文“徐昆後山”,第二朱文“家在襄陵汾水之間”,第三方“己酉庚寅辛醜”。第二方章可確定他是山西平陽府襄陵縣,現在叫襄汾縣,在臨汾南。據第三方章,基本上可確定他是己酉年、庚寅月、辛醜日生人。“己酉”上溯是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到嘉慶四年(一七九九年),經過七十年,說明這序是他七十歲時寫的,到書刻成時,他已七十四歲了。

書有兩篇當時十分著名的權威人士的序,第一篇是朱珪的,第二篇是沈初的。據第二篇沈初序一開頭說:“徐子後山乃吾友竹君先生弟子,餘典試南宮,辛醜所取士也。”

“竹君”是大興朱筠的字,是朱珪的二哥,朱珪序中也說:“後山為先兄竹君高弟子……”,不過這當待後麵再說,先說他捷南宮的事。沈初,字景禮,浙江平湖人,乾隆二十八年癸未榜眼(殿試第二名及第),乾隆四十六年辛醜(一七八一年)任會試同考官。其時主考是禮部尚書德保,字仲容,滿洲正白旗人,丁巳進士。同考官還有吏部侍郎謝墉,字昆城,浙江嘉善人,壬申進士;副都禦史吳玉綸,字香亭,河南光州人,辛巳進士。考官是臨時差事,各人都有自己任職的官。沈初當時是兵部侍郎。徐昆就是這一科中的進士,所以說:“餘典試南宮,辛醜所取士也。”這是清代乾隆時十分有名的一次會試。蘇州著名的連中三元的錢棨,字湘舲,就是這一科的會元、狀元,是五年前乾隆四十四年己亥恩科江南鄉試的解元。這三個第一實在不容易。據《清史稿·高宗本紀十三》:是科共中進士一百六十二人,隻錢棨姓名寫作“賜金榜等……”。金榜就是錢棨。

徐昆的書是八股文選本,所以他中進士的這一辛醜科的題目,不妨從法式善的《清秘述聞》卷八中摘錄下來:

文題:《所藏乎身》一句

《子曰女奚……》二句

《孟子曰待民也》第三是截搭題

詩題:《王良登車》,得“行”字

隻可惜徐昆中進士的墨卷,未選入書中,自然無處尋覓了。徐昆中進士時已五十二歲了。

徐昆長期生活在北京,年輕時家中十分富有,沈初序中稱其為“少年豪富”,曾經一天之內,幫助八位友人六千四百多兩白銀無吝色。當時可折六百多兩黃金,在今天國際上,也不是個小數目了。麵對這幾本破書,想想這位選文刻書人的豪舉,二百多年前的形象,真是無法形容了。但是他在刻書時,家道已中落,窮了。書名所以叫“眉園日課”,也是思念過去,緬懷昔日盛景的意思。在序後附有他的《眉園說》,文中說:癸卯秋,得海寧中堂舊第,甲辰,創萱喜堂為迎養慈闈地,堂西為培蘭軒,南為鄂華吟舫,東繞小廊繚而南,辟畦而西,除後圃,插竹籬。正北作讀易山堂,西設聽鶯館。堂東放藐姑射堆小山,出洞口為石琴山房。南建方亭為談雅亭,亭前一池架小橋,種竹,號翠沄池。複繞而東,為茗香亭,南小池種芙蕖,為蓉鏡船廬,又西北為紫雲內室,穿職思堂而東,前繞竹籬,由廊入為亦桐書屋,南為六皆家塾,環種竹樹,雜以卉葩,為板輿看春地。乙巳夏四月十一日慈親入都,晨皆侍養,而園未有名也……猶子阿彤方四齡,能咿呀而語,聞客談,忽摹額向餘曰:“園徑小而曲,似兒之眉,何不名曰眉?”餘喜其名之新,因定之曰“眉園”。或請其義?餘曰:“眉,一也。得水則湄,得山則嵋,得木則楣,皆取其繚曲而小,得名於瀕、涯、峨、崿、、筄之間。至於街名香室,巷號夕陽,春初景陽,韶媚萬狀,則又謂之媚。吾不能於長安市上,做薛鶴野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之說;又不能如老萊子之莞葭為牆,蓬蒿為室。學吾家勉公穿池種樹,少寄情賞,因花鳥之媚茲豁,雲林之眉月,名之曰眉,以印阿彤撫額之語亦可乎?”言未竟,萱堂呼之曰:“兒來,取義不必旁通,春酒介眉,此正解也。”自領慈訓,覺傍池石氣,環砌花光,皆有壽意焉。說了半天,很簡單,實際就是給他母親作壽,取“以介眉壽”之義名為眉園。但是這園子照前麵所介紹,的確不差,幾乎可比大觀園,猶子為園命名,不也像寶玉的神情嗎?讀者可作比較。癸卯是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三年),“海寧中堂”是陳世倌,字秉之,乾隆初文淵閣大學士,二十三年卒,諡“文勤”。海寧人稱“陳閣老”,傳說很多。甲辰是癸卯第二年,大概徐昆家在北京是十分富有的,但十幾年後他家衰落了。在《眉園說》後又有自記道:此乙巳舊作,迄今已十八年矣。一花一石,皆昆手植,以為娛親之所,逮家事中落,眉園久屬他人。移居東城,一日駕小舟侍家慈於二閘間,慈顏甚喜,既而曰:此亦名眉園否?歸裏數載,弟尚奉侍澇水姑山,桃花十裏,料可養誌。今年八十有九,耳目聰明,飲食健壯,燈光之下,尚可紉針,接家信,明秋將就養來都,雖陋巷寒室,到處竟當眉園,看斯言是否?請以質達人君子。因選文刻竣,附記於此。嘉慶八年癸亥嘉平月臘後十日昆謹識。太平盛世,知識分子的從容生活可以想見,雖家道中落,眉園易主,而陋巷寒室,仍是“眉園”,故鄉又有十裏桃花,八九老母,又將就養來都,進退都很寬裕。算年齡徐母和他母子差十五歲,大概是長子,弟弟在鄉間。天倫兄弟之樂,令現在飽嚐流離之苦的知識分子豔羨不置。

徐昆雖是八股選家,但並不迂腐,少年時即以才藻受知於蔣時庵(名元益,字希元,乾隆乙醜會元。殿試卷以重寫“策”字,未進呈禦覽。——故事見錢泳《履園叢話》)、裘文達(名曰修,字叔度,乾隆四年進士,累官至工部尚書、南書房行走。乾隆三十八年卒。諡“文達”)等人。早年著有《雨花台》、《碧天露》傳奇,後著有《易說》、《毛詩鄭朱合參》、《書經考》、《春秋三傳闡微》、《說文解字長箋》、《詩學有循集》、《詩韻辨聲》、《柳堐外編》等書,可說是著述甚豐。至於說到這部《眉園日課》,卻不得不另加說明,從頭說起。

滿洲入關,建立清朝,八股課士,科舉製度,蕭規曹隨,一切都按照明朝的辦,所有朝中大小官吏,莫不是兩榜出身或非此出身,而以此為榮,讀書作文,都是從破題、起講開始,無一例外,直至金殿臚唱,金榜題名之後,才拋開這一“牢什子”,幾乎無一例外。但卻又有一極其奇怪的矛盾現象,即從朝廷到一般士子,卻都看不起八股,鄙視八股文。乾隆時修《四庫全書》,除作為衡文玉尺,編了一部《欽定四書文》外,不把任何八股文集、選集等等編入《四庫》,在學術上有經學家、宋學家、漢學家、史學家、詩家……卻從來沒有人尊稱“八股家”或“製義家”,直到清代末年,張之洞編《書目答問》,後麵所列清代各家學人名單,也未列“製義家”之名。自然在實際曆史長河中,製藝名家專家是不少的。但不少大師卻極少談到這點,有不少專講製藝的書,也不受到重視。而這中間不知消磨了多少千萬人的聰明才智、青春年華、中年歲月。徐昆五十二才中進士,在他得中之前,起碼有幾十年歲月,主要智慧和精力是用在研究八股文上的。《眉園日課》第一篇朱珪的序中寫道:餘嚐謂製義之精微,至於有以觀徼,無以觀妙,無不通之。惜世之講業,無能與此。憶四十年前,曾在椒花吟舫與徐君後山言之。爾時後山方以驅濤湧雲之筆,為揣摩應試之文,未之信也。十五年前,後山邀餘同範叔度劇談於二閘舟上,爾時有空山無人、水流花落景象,後山頗有心解,餘欣然曰:“汝知之乎?神仙多矣,何以稱聖稱祖、成佛升天,何以分先後?為文亦然。”後山不答,似悟非言非意、微言妙意之旨。今後山以所選《眉園日課》來質,雖不能空文字障,已遮幾觀天下之徼,觀天下之妙,進於道矣。是亦文字中之升堂入奧者。……所省略者,即前引之“為先兄竹君高第”等語。朱珪這篇序對本書之評價、理解以及整個製義之評價,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說明其所以然之先,先把這位朱珪稍作介紹,這樣才能便於知人說史,談文論書。

大約清代初年,浙江蕭山朱姓人家旅居北京,其子朱文炳,入籍大興,字豹采,官至陝西盩厔知縣。生了四個好兒子,長子朱堂,字冠山,官最小,隻做過江西新建、陝西大荔縣丞。二子朱垣,字維豐,進士出身,做到山東濟寧、長清知縣,後辭官不做,專研佛學。三子朱筠,四子朱珪,不但都成進士,而且都是翰林,後來官大,學問也大。更難得的是朱珪十八歲就中了進士,進了翰林院為庶吉士,三年後,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二十一歲的朱珪,就是翰林院的編修了。朱家老三、老四這二位兄弟,在乾隆後四十年中,其成就和影響說來是十分巨大的。朱筠曆任編修、三屆會試同考官、順天鄉試閱卷官、福建主考、安徽學政、福建學政,重要成就在學術上,編《四庫全書》輯《永樂大典》佚書三百六十餘種,校訂《說文解字》等等,許多重要文獻,都因他向乾隆建議或他親自參與而完成。他的文集《笥河文集》十六卷、詩集《笥河詩集》二十卷,是乾嘉傳世詩文集中十分重要的著述。因他曆掌文衡,執門生弟子禮者甚多,著名學人如汪中、武億、洪亮吉、孫星衍、黃景仁、章學誠、汪輝祖等人,都是他的弟子,徐後山也是他的門弟子,可以想見師從儀範。隻是朱竹君歲數活的不大,隻五十三歲就去世了。他弟弟朱珪,壽數、官都比他大的多,十八歲成進士進翰林院,直到七十六歲去世,在朝近六十年,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在乾隆時,他抵製和珅,也受和珅之忌。他是嘉慶仁宗老師,嘉慶四年,乾隆去世,嘉慶馳書由安徽巡撫任上調他回京,充上書房總師傅,調戶部尚書。七年,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晉太子少傅。為徐後山《眉園日課》寫序,正是這時的事。嘉慶十年,朱珪拜體仁閣大學士在此兩年之後,死諡“文正”。《清史稿》列傳說他“珪文章奧博,取士重經策,銳意求才,嘉慶四年典會議,阮元佐之,一時名流搜拔殆盡,為士林宗仰者數十年”。這樣人給《眉園日課》寫序,署款自稱“通家生朱珪石君題”,可見其與徐後山密切關係,亦可見此序對此書的分量。序中提到“四十年前”、“十五年前”對後山的教導和啟發,先是“未之信也”,後以“不答,似悟非言非意、微言妙意之旨”,以懷舊之深情,寫文思之精進,簡潔明暢,真摯感人,短短一序,極見功力,非同泛泛。李慈銘《越縵堂日記》同治壬戌(一八六二年)十二月初十日記:“夜閱朱文正公《知足齋詩文集》,大興文無他長,而清雅簡慎,自為可傳……”這篇短序,足可當此“清雅簡慎”四字。可惜手頭無《知足齋詩文集》,不知這篇序收進去沒有?

序中一開始就評論八股文的境界,即“餘嚐謂製義之精微,至於有以觀徼,無以觀妙,無不通之。惜世之講業,無能與此……”按“徼”字可作盡處解,最終目的解,分開單用,是什麼意思呢?據《老子》一章:“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王弼注雲:“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徼,歸終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魏源《老子本義》又謂:“凡書中所言道體者,皆觀其妙也;凡言應事者,皆觀其徼也。惟夫心融神化,與道為一,而至於玄之又玄,則眾徼之間,無非眾妙”,又引焦竤語雲:“徼,讀如邊徼之徼,言物之盡處也。晏子雲:徼者德之歸。列子雲:死者德之徼。皆指盡處而言。”據此可知“徼”字本義。另據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謂徼本義為歸趣,從聲音上即借“徼”為“竅”,意思就是現在說的達到目的之“竅門”。科舉考試以八股文為獵取功名富貴的手段,社會上才智之士,隻拚命鑽研揣摩寫好如何能得中功名的竅門,達到最終目的,並不真對製藝的文章妙理感興趣,說到其中妙理,也不能理解,十分可惜。這就是所謂“有以觀徼,無以觀妙”的意思。四十年前徐後山雖銳意用功寫八股文,準備考試。但這個道理,不能理解。十五年前,已有所領悟,今日所選《眉園日課》,已觀天下之徼與妙,升堂入奧,“當領之,如在椒花吟舫時也”。二百來字文章,一句呼應開頭,把製藝之精微、選文之人、所選之文、寫序之人緊緊連成一個有機體了。

第二篇序是沈初寫的,徐後山是沈初作會試同考官時取中的進士。徐自然是沈初的門人,沈便是他的老師,再有徐又是朱筠(竹君)弟子,手頭沒有嘉慶後《平陽府誌》之類的書,無法找“徐後山傳”之類的文章,不能確定徐後山進學成秀才、中舉的年代。他是山西平陽府人,考秀才隻能在平陽府,幾歲進學成秀才不知道。他考舉人應該在山西太原府考,但如果在北京,也可以參加順天府鄉試。朱筠沒有做過山西主考或副主考,但做過順天鄉試的閱卷官,即《清史稿·文苑傳·朱筠傳》中說的:“屢分校鄉、會試。”另據有的書記載,如美國A.W.恒慕義主編的《清代名人傳略》“朱筠”篇(杜聯喆原著,華立翻譯,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所載:朱筠“三次任會試同考官(一七六一、一七六九、一七七一年),其間一七六八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核對《清秘述聞》卷七,乾隆三十三年戊子,即一七六八年,順天鄉試考官是兵部尚書陸宗楷、副都禦史景福,正副主考均無朱筠的名字,同考官按製順天鄉試同會試,用十八人,即分房閱卷官,徐後山可能是朱筠分房閱卷所薦取中的舉人,俗稱“房師”,關係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