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光緒二十七年,即庚子後一年,公曆一九○一年,西太後那拉氏和光緒皇帝在西安行在七月己卯,下詔書:“改科舉自明年始。罷時文試帖,以經義、時務策問試,停武科。”(見《清史稿·德宗本紀二》)這樣,自明代以來、清代二百多年中,教育、考試主要的文體“八股文”,正式宣布取消,迄今已九十四足年,眼看本世紀就要結束,屆時八股文這一文體,廢除已足足一百年了。看上去時間也不算短。但上溯曆史故事一算,這一百年又似乎很短,而八股文這一文體,即使其初期不計算,隻經明代成化年,即公元一四六五年以後八股文形式具備算起,到廢除時,也已四百三十多年。這已比廢除後的本世紀從時間上說,多出了四倍多。而就在這四百三十多年中,全國各地、各個曆史時期的名人,凡是從小讀書受教育的,沒有一個人不是識字、讀書後,從學習寫八股文開始的,不管他後來做什麼,科舉考試考得中考不中,或能不能做大官、成大名,開始學習時都是一樣的。不妨引些名人年譜,看看當年這些人幼年學習的情況。
黃逸之《黃仲則年譜》記雲:乾隆二十二年丁醜(一七五七年),先生九歲,應學使者試……先生於製舉文,自幼即“心愧然不知其可好”,而好作幽苦語。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一七六四年),先生十六歲。應縣試,兄卒。洪亮吉撰先生《行狀》:吾鄉應童子試者三千人,君出即冠其軍。來新夏《林則徐年譜》記雲:乾隆五十六年辛亥(一七九一年),七歲。是年林則徐開始學做文章。當時有人認為太早,父親林賓日則認為:“此兒性靈,時有發現處,不引之則其機反窒,此教術之因材而施者耳。”(《雲左山房文鈔》卷二)(“做文章”即學做八股。)《康南海(有為)自編年譜》記雲:同治二年癸亥(一八六三年),六歲,從番禺簡侶琴先生鳳儀讀《大學》、《中庸》、《論語》並朱注《孝經》。諸父課以屬對,出“柳成絮”,應聲答以“魚化龍”,彝仲公亟譽之……同治四年乙醜(一八六五年),八歲……從彝仲公學,即在孝弟祠後,始學為文……同治六年丁卯(一八六七年),十歲……時(學《易》、《禮》)誦經將畢,學為文矣……同治七年戊辰(一八六八年),十一歲……始覽《綱鑒》而知古今,次觀《大清會典》、《東華錄》而掌故,遂讀《明史》、《三國誌》。六月為詩、文皆成篇。同治八年己巳(一八六九年),十二歲……時為製藝文,援筆輒成,但不好之,不工也。為了說明問題,由清初至清末,就手頭所有各家年譜,凡寫到幼時學習做八股文情況者,略錄數家。而其他各譜隻寫應童子試、鄉、會試年月情況,未寫幼年學做製藝事,其實這些雖然未寫,亦等於寫,因所有考試,都是考八股文,小時不學會,又如何能應付考試呢?如王漁洋《漁洋山人自撰年譜》所記幼年多以“能詩”誇,但在所記“順治六年己醜,十六歲……與諸兄讀書家塾”後補注雲:山人兄弟每自家塾歸,孫夫人從窗間聞履聲,輒呼而問之,兒輩今日讀何書,為文章當祖父意否?……兄弟四人每會食,輒談藝以娛母,夫人為之解頤。“為文章”是什麼文?八股文,“談藝”談什麼藝呢?製藝,仍舊是八股文。王漁洋生在明末,長在清初,是康熙年間的大名人。洪亮吉、黃仲則是乾隆時代的學者、詩人。林則徐是嘉慶、道光時人,更是大名人,用不著多說。最後康有為,是“戊戌政變”時維新派的領導者,雖然自己說“不好之”,但也是“為製藝文,援筆輒成”的。其實不隻這些清代的名人是八股教育訓練出來的,就是一些生長在清末,活躍在二三十年代的新文學大師如魯迅、知堂老人,也都是受過八股文嚴格訓練的,《魯迅小說裏的人物》一書中附有知堂老人“戊戌”年(一八九八年)日記,記有魯迅當時所做八股文、試帖詩題目。文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