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有不少嚴格限製,但與傳統文化教育有著密切關連。一是題目全出自“四書”,而且規定三道題中必須有一道《論語》,因此所有讀書人從小就要把“四書”讀熟背誦,再加“五經”、唐詩、唐宋古文,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這樣也鍛煉出驚人的記憶力。二是八股文中間幾股,都是不同於駢文的對偶文字。這就使學生在思維上必須習慣於想到任何事物的兩個方麵,而不是孤立的、片麵的一方麵。在語言文字上,識字之初就要辨別平仄、虛實、字義等。三是從破題、承題、起講到完篇逐步訓練,使學做八股文的人從小就受到由淺入深的起、承、轉、合完整思維的訓練,客觀上就是邏輯思維訓練。近人錢基博先生寫《中國現代文學史》,把邏輯學與八股聯係起來說:“然就耳目所暗記,語言文章之工,合於邏輯者,無有逾於八股文者也。”四是由於是以“四書”作為最根本的教學內容的,所以孔子的言論,儒家的道德觀、處世哲學、倫理觀念,從小就無形地進入每個人的頭腦,在思想上起到主導作用。所有這些,對中國基礎教育、文化延續發展等方麵是起到積極作用的。
八股文教育是明、清兩代五六百年中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它沿襲自唐以來的科舉製度,又經宋代理學、朱熹而後確定的儒家的經典內容,經元、明逐漸形成一整套為其考試內容、形式配套的教育體製。就教育場所而言,既有私人私塾、家塾、義學的普及,又有公家的縣、府、國學,及各省、各大名城的書院。這樣,在客觀上就為國家保證了優秀、傑出人才的不斷有序的、和平的出現。同時,又因為其考試製度是由全國各地按比例普遍地逐層遴選上來,法律規定各項考試都十分嚴格,因而人才的遴選、官吏的任命,相對來說,比較公平合理。社會上都以科名為榮譽,並認為這是以個人才學努力得來。
中國曆史上沒有現代西方教育,隻有傳統教育。人們今天應以現在的思想水平分析曆史上的客觀實際,認識其本質及曆史作用。而不應以現在的教育模式來比較、否定曆史上教育、考試等各項已消失的東西。更不宜不看曆史實際,隻是某權威如何說,便據為定論,隨聲附和。總之,八股文隻是一種考試文體,清代叫它“敲門磚”,考試得中,就把它丟了,隻起到教育文化、訓練文字、鍛煉思維的作用。它並不代表明、清兩代政治、文化、思想、學術的一切。把它與一切封建腐朽畫等號,激於情緒,說什麼“八股文已經死了,但它還活著”,把它和一切“假大空”聯係在一起,甚至把“提前進入共產主義”、“兩個凡是”的賬也算在近一百年前已廢除了的八股文身上,大有聳人聽聞的味道。以上隻是我的膚淺認識,不過能在今天這樣的學術環境中提出來,還是很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