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股文與清代教育(2 / 3)

《義然後取》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左右皆曰賢》

《人告之以過則喜》

其時是這年二月,知堂老人因其祖父係獄住杭州,魯迅仍在紹興讀書,其時已讀完“十一經”,自在家中做詩文,送去給先生改,另外抄一份寄到杭州。這年三四月間魯迅已去南京考學堂。但也在紹興考過童生,而且考得很好,據另一則日記所記:“下午往試院前看縣考大案,凡十一圖,案首馬福田(按,即後來馬一浮),予在十圖三十四,豫材兄三圖三十七。”“圖”即圓圈,童生榜如此寫法,每五十人一圓圈,十一圖即五百五十人,案首即第一名,寫在一圖正中。可見魯迅當年的八股文做的比知堂老人還好。隻是後來都去南京上了洋學堂,未再去考秀才,如再去府考,可能進學成秀才了。胡適之略晚數年,在績溪老家私塾讀完“四書”、“五經”等書,沒有開筆學做文就到上海考梅溪學堂了。但他在一則日記中還十分惋惜魯迅、啟明二位不是秀才出身。可見科名榮譽深入人心,雖新學者也免不了。不過這幾位雖是本世紀前期的名人,迄今也都已成為曆史上的人物了。因而今天在全國十二億人中,縱然是百歲老人,廢除八股文時,也不過是三五歲的兒童,不可能再學做“八股文”,一句話:八股文已經絕種了。

八股文是科舉考試的文體,讀書時除去因家貧或天資太笨,隻讀個兩三年,認識一些字,能記賬、寫信,即可出外學徒謀生者外,大多家庭富裕或學生天資聰明的,都要不斷讀上去,爭取縣考記名、府考進學(成秀才)、省考中舉(叫鄉試)、京考中進士(叫會試),然後殿試。除殿試外,縣、府、省、京城會試,都是以考八股文為主。縣、府考比較簡單的題目,一般都是“四書”中的一句話,或一個詞語,或上句後半句,下句前半句簡單的截搭題,叫“小題”。本省考舉人,入京考進士,同樣出“四書”的題目,但一般都幾句連在一起,甚或整章書,或者把不相關的句子連在一起等等,總之比小題要難寫得多。正因為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所以教育的精力也放在教會、做好八股文上。八股文的教學內容和步驟,現在一般人很難形象地理解,隻靠文字介紹亦難一一說清。而在通俗舊小說中,卻有十分形象的描寫,如《儒林外史》、《兒女英雄傳》等書中的描寫,可以使現代讀者對於科舉考試和八股文學習得到較形象的認識。《紅樓夢》也寫到這方麵的內容,不過不多。近日收到韓國鮮文大學樸在淵教授寄來的一本清人珍本小說《巫夢緣》,寫才子王嵩幼年讀書情況道:……辰歌已是六歲,送與一個蒙師施先生,教他讀些《三字經》、《神童詩》,他隻消教一遍,就上口了。學名喚做王嵩……不消兩個月,《三字經》、《神童詩》就讀熟了……竟買《大學》、《中庸》與他讀,增至每日四行,又每日五行,隻是午時就背,再不忘記了。先生一日又出一五字對命他對,道是“隻有天在上”,王嵩應聲對道:“更無山與齊。”……從此不時講幾句《大學》,教他複講也都明白,一連讀了三年,“四書”讀完了,又上《毛詩》。這年九歲,先生教導他做破題,不消兩月,竟有好破題做出來;又教導他做承題,越發易了。隻有起講,直做了半年,方才有些好處……買一部南方刻的小題文字……把與王嵩讀,又講與王嵩聽,倏忽光陰又過了二年,王嵩已是十一歲,竟開手做文字了。不但“四書”、“五經”讀得爛熟,講得明透,連韓、柳、歐、蘇的古文,也漸漸看了好些了……又讀了二年,已是十三歲了。做的文章不但先生稱讚,連別人看了,真個人人道好……州官笑道……沉吟了一沉吟,道:“求麵試,求麵試,我就出‘如不可求’,你去做來!”王崇不慌不忙,伸紙和墨,頃刻成篇,遞上與州官看。州官展開一看,字畫端秀,已自歡喜了,看了題,起句道:“不求則未有一可者也,而況求富乎?”州官提起筆來密密圈了,又看到中間,更加警妙,句道:“天下貪夫百倍於廉士,而貧人百倍於富人。”州官拍案叫絕道:世間有這般奇才……原文描繪較細,引文因限於字數,省略了一些無關的字句,隻看清當時兒童入學,如何識字讀書,學做八股文就夠了。所記如何引導教育,哪些步驟,由淺入深,寫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