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生(元濟)先生解放初寫過一篇《戊戌政變的回憶》,其中有一段寫道:被捕的“六君子”,上諭交刑部嚴刑審訊,十三日綁赴騾馬市大街,處以死刊。楊崇伊的兒子也是通藝學堂學生,他跑來告訴我。看他麵有喜色,不知是何居心……張菊老以春秋筆法,記下楊崇伊兒子當時的態度,是十分厲害的。這是誰呢?先略介楊崇伊,再說他兒子,也就是題目所說的“常熟一才子”。
楊崇伊,字莘伯,常熟人,光緒六年庚辰二甲進士,授編修,戊戌時任廣西道監察禦史,是榮祿的私人。戊戌八月初三日,至頤和園給西太後上奏折,說康有為、康廣仁、梁啟超……壞話,說“大同學會蠱惑人心,紊亂朝局”,請慈禧“即日訓政,以遏亂萌”。第三天八月初六“戊戌政變”,康、梁出逃,“六君子”就被捕就義了。因此這楊崇伊是“戊戌政變”的首犯了。他兒子又是誰呢?就是後來吳佩孚幕中的名詩人楊雲史。
楊雲史原名朝慶,後名鑒瑩,又更名圻,字雲史,一字思霞,又字野王。生於同治壬申,即一八七三年。先娶李鴻章孫女,即李經方之女。婚後八年庚子,李鴻章孫女去世,據楊雲史自撰《諡妻記》說,八年中已生三男、四女。楊喪妻三年後,又娶漕運總督徐文達長女徐霞客(檀)為妻。時在光緒廿九年癸卯,住揚州。後隨楊雲史常熟、北京、南洋……二十餘年,楊雲史佐吳佩孚幕府,駐軍嶽陽時,她死在嶽陽。後印之《雲史悼亡四種》,除《諡妻記》外,收有悼亡詩詞挽聯等。
楊雲史秀才出身,即在京為詹事府主簿。同時在張元濟等人所辦之“通藝學堂”學英文,後為戶部郎中。中舉人,調郵傳部、度支部。光緒三十四年秋,李經方出使英國,奏調楊雲史隨赴新加坡,居南洋五年,辛亥革命,回國居上海、常熟。民國二年,又到北京。袁政府仍催其為新加坡總領事。但楊未就,經營實業,南洋有橡膠園,在國內辦企業,張勳等人都有十萬銀元投資,但因洪憲稱帝、張勳複辟、歐洲戰爭後橡膠業一落千丈,所以楊雲史的商業失敗了。但住常熟虛霩園,林木池沼,士大夫鄉居生活,十分悠閑。民國十年後,因潘燕生(即後來做漢奸的潘毓桂)的介紹,到江西督軍署工作,不久,辭歸,後即應吳佩孚電招,去洛陽入吳佩孚幕。北洋政府靠各省軍閥武力支持,控製北京北洋政府的武力最大的是直、皖兩係。其他的軍閥,奉係差不多,晉係、四川、雲南等地軍閥力量均差一些,廣東革命武力尚未形成。這時北洋直係軍事領導人吳佩孚,坐鎮河南洛陽,力量最大,康有為送吳五十壽聯:“嵩嶽龍蟠,百歲功名才過半;洛陽虎踞,八方風雨會中州。”楊雲史應吳佩孚之招,到洛陽入吳幕府之時,正是吳實力最強的時候。北洋政府曹錕在其支持下賄選當上總統,想武力消滅其他軍閥,統一全國,先打奉係張作霖,結果馮玉祥倒戈,直係失敗,吳佩孚乘軍艦逃入長江至漢口,又想東山再起,幾經掙紮,終於無用。北伐時吳逃到四川,帶其殘餘衛隊及幕僚,回到北平(北伐勝利後改北京為北平)。實踐其諾言:不出洋、不入租界、不娶姨太太。住到東城王府大街北什錦花園做寓公。跟隨他的少數警衛人員、幕僚等不少也住在北京,每月還去他府上一兩次,據說每月還關餉一元大洋。楊雲史自入洛之後,一直在吳幕中做高級幕僚。大戰役、大失敗,均追隨不離。吳下野在什錦花園做寓公,他也在北京住北船板胡同做名士,賣字賣畫。“七七”日寇侵華,北平淪陷,吳仍在北京,楊也仍在北京。南京政府退到重慶,楊代表吳經香港去重慶接洽事情,因年事已高,又有鴉片嗜好,在香港一病不起,客死香島。楊的兒女很多。據《兼於閣詩話》記:“雲史避地香港,賃廡金比利道月仙台。齋中猶懸吳所書:‘天下幾人學杜甫,一生知己是梅花’一聯。知其不忘故主也。”
楊一生有詩名,早在吳佩孚幕中,即印有《江山萬裏樓詩詞鈔》,由吳佩孚題簽作序;康有為也作序,並為題“絕代江山”四字。人目楊雲史詩為“史詩”。吳佩孚幾次大戰役,楊均有詩記載。一是民國十一年春天,張作霖率奉軍入關,占據天津、北京附近。吳佩孚率軍自洛陽移師河北,大敗張作霖兵於長辛店,再敗於灤縣,數日之間,破奉軍八萬,張作霖退出關外,有名的直奉戰爭,以奉軍失敗而告終。楊有《軍中詩》四首紀此戰役。最後一首道:夜半東風起,軍中萬馬鳴。用兵不在眾,卷甲及平明。
百戰增詩力,三邊破竹聲。胡天飛鳥絕,不敢近長城。在四詩的解說中,替吳吹噓,說“公所至,商民爭犒軍,酒食山積,夾道縱觀,爭欲見顏色。戰勝之威,從軍之樂,我知之矣”。其得意可以想見。可惜好景不好,兩年後的秋天,即民國十三年秋第二次直奉戰爭,起因是浙江盧永祥被南京齊燮元打敗趕走,盧向張作霖求援,張又想報兩年前的仇,便舉兵十二萬打山海關。北京曹錕政府派吳佩孚為總司令,吳帶一旅精銳先到北京,於北海四照堂設“討逆軍總司令部”,調遣各路軍隊會師山海關,四路大軍、十路援軍……二十餘萬馬、步、炮、輜、工以及飛機、海軍,大有一口吃掉張作霖之勢。可是變起蕭牆,吳的大將馮玉祥自熱河率第三路軍趁吳在秦皇島、北京空虛之際回師北京,俗話叫“倒戈”,吳一下子垮了……楊隨吳軍次,從吳一同海路逃至武昌,於黃海舟中寫《榆關紀痛詩》十首,前有長序。記此戰關鍵,吳軍攻山海關未下,想從海上至葫蘆島登陸,直搗沈陽。張作霖後方無兵,十分恐懼,急派人“至承德賂玉祥使倒戈,約券千萬為壽,而先輦二百萬。玉祥果利其多金,許之……”這是北洋政府實力垮台的關鍵性一仗,此後,控製過北京政府的直係、皖係兩派均無實力。奉軍、晉軍、西北軍等又混亂了兩三年,便是北伐了。當時馮倒吳戈後,奉軍張作霖入關,至天津,馮去迎接,張即派李景林解除馮武裝。楊詩序中記前後過程十分詳細。後吳被困雞公山,楊有《雞公山感懷詩一百韻並序》。後吳駐黃州,駐嶽州、嶽陽,想東山再起,楊都有詩。此時吳亦較閑,吳亦時有和詩。吳是“北洋三秀才”之一,小詩亦多可喜者,錄二首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