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湖州潛園門口發思古之幽情,拍了一張照片,歸來翻閱《藝風堂友朋書劄》,潛園主人陸心源寫給繆藝風的信道:筱珊尊兄大人閣下……《宋詩紀事補遺》之輯,增多攀榭原書千八百家。攀榭所收三千家,其中無裏貫及舛誤者不下千餘家。長夏無事,與小兒樹藩,暨門下士廣收群籍,訂正數百家,複成《姓名補傳》一編,今秋均可付梓。……若一行作吏,則此事遂廢。是以夢繞觚棱,仍複行遲薄舉。即使將來有以季路君臣義廢之言來責,亦當於入都引見後,就部丐疾,策款段出國門耳。弟八九月間不作遠遊,台從秋深回南,伏望枉駕苕溪,作平原十日之留,已掃榻小園,盼承大教矣……古人寫信,從來不署年份,隻寫月日,後麵寫著“七月初三日”,具體年份,雖不可知,但可推算,《宋詩紀事補遺》據美國恒慕義主編之《清代名人傳略》記載,該書刊行於一八九三年,則此信當寫於此書出版之前,而他在光緒十八年四月引見,歸途患病。此信寫在引見之前,當為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初秋,正好是一百零六年前。從信中可以想見陸氏杜門著述,優遊林下之樂。還函約好友深秋來遊,在潛園已掃榻而待了。站在潛園門口,就更可想象一百多年前,承平時代,江南氏族的生活情況,內心世界,和信中所寫的那種氣氛,是結合的多麼爐火純青,渾然一體……這在今天離開工資——縱然是名學人、大幹部甚至高級領導人——就無法生活的人是難以想象的。
信中所說“苕溪”,一名苕水,分東苕、西苕,源出天目山,同源分流,均經吳興入太湖,簡單說就是湖州的代名詞。唐代名臣陸贄、茶聖陸羽,都是湖州人,陸心源據傳就是他們的後人。名心源,字剛父,號存齋,晚號潛園老人。陸心源鹹豐九年(一八五九年)舉人,正是太平天國九年,天京在南京的時候。鹹豐十年到京會試落第,回鄉途中遭撚軍襲擊,僅以身免。其後回鄉即練團練,被保舉為知府銜,即到廣東、直隸,又到廣東等地督帥幕中參讚軍務,曾任粵東高廉道。丁父憂後,又到福州於李鶴年幕中以鹽法道銜辦財稅外交。日寇侵略台灣後,陸去職歸裏,於湖州城東修了潛園,廣收圖籍,潛心著述。其時正太平軍戰爭之後,江南戰亂之前,藏書家圖書多有失散,流落坊間,陸廣為購求,收得百二十種宋版書、百種元版書,建“皕宋樓”;明以後書及其他珍籍手稿,另建“十萬卷樓”。一般圖書建“守山閣”藏之。於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成為東南最著名的藏書家。坐擁書城,潛心著述,版本目錄之學有《儀顧堂題跋》十六卷、《續跋》十六卷、《群書校補》一百卷、《皕宋樓藏書誌》百二十卷,還刻了《十萬卷樓叢書》三輯,收書五十一種(此叢書後均編入《叢書集成初編》中出版發行)。金石考古方麵,有據其藏品成《金石萃續編》二百卷,未刊。《唐文拾遺》八十卷、續十六卷。據發現金石銘文編《吳興金石記》十六卷,一八九○年刊。《金石學錄補》四卷,一八八六年刊。《千甓亭古磚圖釋》二十卷,《千甓亭磚錄》六卷、《補錄》四卷。藏畫、書法編成《穰黎館過眼錄》四十卷、《續錄》十六卷,均先後刊行。史學方誌方麵,有《三續疑年錄》、《宋史翼》等四十卷、《元祐黨人傳》十卷、《歸安縣誌》五十卷,先後刊行。以及前麵提到的《宋詩紀事補遺》,及其自己的文集《儀顧堂集》,朋友書信彙編《潛園友朋書問》等。總彙為《潛園叢書》,真可以說是著作等身,其數量足可媲美曲園老人的《春在堂全集》。而且他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冬即去世了,隻活了六十一歲。如天假以年,再多活十年、二十年,在學術上一定會有更大成就。
陸去世後,藏書歸其長子陸樹藩(字純伯)所有,陸氏所以有此藏書藏畫,又修皕宋樓等建築,作為藏書樓,又修花園潛園,這都要雄厚的資金,因其家在上海經營絲廠、錢莊、當鋪等大商號,均十分發達。財力雄厚,性情愛好,既能買書,又能藏書。而陸心源去世後不久,浙江絲商因在國際上受日本人造絲傾銷影響,生意一落千丈,債台高築,為籌措資金還債,就考慮賣書,原開價五十萬兩白銀,後壓低至十餘萬兩就賣給日本伯爵岩崎彌之助,後保存在東京靜嘉堂藏書樓。這就是本世紀初有名的“皕宋樓事件”。湖州好友費在山兄送我一本三聯出版的、陸氏玄外孫徐楨基先生寫的《潛園遺事——藏書家陸心源生平及其它》,對“皕宋樓事件”記之甚詳,在此我就不多說了。閱《藝風堂友朋書劄》,張菊老當年實為此事操過心,其寫給繆小山函中雲:小山老前輩大人閣下……丙午春間,皕宋樓書尚未售與日本,元濟入都,力勸榮華卿相國撥款購入,以作京師圖書館之基礎。乃言不見用,今且悔之無及。每一追思,為之心痛。當時有個日本漢學家,叫島田翰,多次到湖州潛園登樓看書,寫過《皕宋樓藏書源流考》,對陸書售予日本,起到過很大作用。中國當時名學者,都跟他有來往。但閱周養庵(名肇祥)《琉璃廠雜記》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年)所記,此人卻十分不妙。記雲:日本人島田翰於中國版本之學甚深,陸剛甫藏書即其所媒介捆載出洋者也。少即狙詐,為木齋星使充書記,冒名向某學校借書以行其騙術。雖以董授經之精核,尚被其侵蝕千餘金,以至絕交。近以盜取金澤文庫書籍案判處橫領罪,執行前一日自縊死。我國舊書之流入東洋者,後此或可少息乎?島田纂有《古文舊書考》、《群經拾補》,人多服其淵博焉。所說木齋是李木齋(名盛鐸)、董授經(名康),均官吏,又是著名藏書家、版本目錄家。而這位日本學人島田翰,卻以偷書送了命,比起孔乙己來,那就更倒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