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翁同龢,不隻是一個名人,而且是關係到十九世紀江南一個著名的家族。其祖父翁鹹封,舉人,官海州學正。其父翁心存,字二銘,號邃庵,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工部尚書、大學士,為同治四師傅之一。翁心存三子,長子翁同書,道光二十年進士,翰林院編修,官至安徽巡撫,因罪謫戍。二子翁同爵,由生員官至湖北巡撫,著有《皇朝兵製考略》。翁同龢是幼子,鹹豐六年(一八五六年)狀元,官至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長期擔任光緒老師。翁同龢沒有兒子,其大哥的兒子翁曾源,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狀元;另一孫子翁斌孫(不知是否是翁曾源子,還是其兄弟之子?),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年)進士,翰林院檢討。這樣常熟翁家由翁心存到翁斌孫,四代人中有五個人入翰林,其中叔侄兩個都是狀元。這幾乎是一種奇跡。先天的遺傳基因,後天的良好教育,都值得作為氏族學的事例深入研究,不過在此不去多講,隻講講翁同龢的點滴。
在仕途上,翁同龢是翁家繼承其父任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皇帝師傅,並兼任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的人(總理衙門就是最早的外交部),掌握國家財政大權達十二年之久,有一個時期還兼任軍機大臣,在一定程度上,權勢超過他父親。
在政治上,他父親翁心存,正趕上肅順當權,鹹豐去世,那拉氏垂簾聽政。因太平天國戰爭,國家財政困難,他與肅順意見不同,被迫解職,幾乎被羅致罪名入獄。同治登基,肅順一黨倒台,他本可以大用,但不久去世了。翁同龢是最受那拉氏重用的人,最早由翰林院修撰外放陝西副主考之後,被欽命弘德殿行走,當同治老師,還給兩宮(慈安太後、慈禧太後)講《治平寶鑒》。同治死後,又被欽命為光緒老師,銜是“毓慶宮行走”。教光緒讀書,自幼年直至成人,前後二十二年之久,對光緒的影響極大。但他久在中樞,主持財政,同地方大吏借外債籌款改革等政策,與外國交涉、主戰主和等方麵,均堅持己見,與張之洞、李鴻章等人均有些隔閡與分歧。甲午戰敗,光緒銳意改革,翁同龢為光緒推薦了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激進人物影響了保守勢力,翁同龢被那拉氏免職。“戊戌政變”失敗之後,翁同龢進一步被免去一切官銜,遣送回鄉,交地方官管束。據《清史稿·德宗本紀》: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己酉:“翁同龢罷。”冬十月辛醜:“追奪翁同龢職。”翁同龢要不是免職,恐怕要直接參與到七八月間的“戊戌政變”中去,結果要更慘了。
在學術、藝事上,首先就是堅持了四十六年的日記,後來被影印出版的《翁文恭公日記》四十卷,內容極為豐富,記錄了同、光兩朝四十多年的朝政變遷,宦海浮沉。而且在我感到,除了國家軍政大事之外,許多當時具體的典章製度、生活情況,《日記》中均有詳細記載,是更為珍貴的具體史料。自然這部《日記》當中,當時的朝野重要人物大多寫到了,而且都是具體真實史料,近人金梁據此編成一部十分重要的史書《近世人物誌》。再有翁同龢的書法,凝雅莊重,直追顏魯公,氣魄很大,較之其他狀元字,似要高出許多。而且還會畫,南宗山水畫,晚年所作,也直師沈石田,折枝花卉,亦氣韻生動,有書卷味。中國書畫與詩文詞章是融彙成一體的,所謂詩情畫意,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自六朝而後,將此意境推向高潮,代有傳人大家。在清代後期,狀元殿撰,都是萬千人中湧現出來的絕頂聰明的人。翁氏雖然做了四十來年大官,但學養深厚,非俗吏可比,治公之餘,都是怡情詩酒書畫。有大量詩、詞、書畫作品傳世。刊印的有《瓶廬詩鈔》八卷、《瓶廬詩補》一卷(我所有的是開文社六卷本)。另影印出版的有《翁鬆禪相國真跡》十二卷、《翁鬆禪手劄》十卷。我收藏的則有《瓶廬叢稿》十卷本、《翁秋禪家書》一集。沒有見過的還不知有多少。
《翁文恭公日記》是一九二五年影印出版的。據美國國會圖書館恒慕義所編《清代名人傳略》,翁傳是原燕京大學房兆楹所寫,有人民大學清史所中文譯本。房寫翁傳中說:“有人認為,在變法運動中涉及翁同龢的那部分有些曾被改寫。”這可能是真的,因為這事當時關係性命,這不是鬧著玩的,適當改一改,情有可原。不過翁同龢二十六歲通籍,一帆風順,直到六十六歲,才趕上“戊戌政變”,被免職,遣送還鄉。又八年,七十四歲時去世,這期間,日記天天不斷,從一八五三年直到臨去世前數日才因老病輟筆,足足半個世紀,這半個世紀又是中國重大事件集中的時代,他又是政治的中心人物,這日記的重要就可想而知了。中華書局最近已把這部日記取名為《翁同龢日記》,排印出版了。隻是現在出書,比較怪,雖大書局亦難免,這部《日記》,不知為什麼,不是一次出,也不是由頭到尾陸續出,而似乎是跳躍著出。我現在買到的是第三冊、第四冊。從年代講,由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到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前麵的第一、二冊,不知出版沒有,尚未見到。四冊隻寫到光緒十五年,到光緒三十年翁去世,還有十五年,起碼還有兩大本,可惜也不知何時出版?至於影印的《翁文恭公日記》,自己沒有,到大圖書館借來檢閱也十分不便,所以前引《謝家橋小泊待潮》的詞,如想檢閱一下這一天老人的日記,對照一下,加深理解,也就十分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