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紅令”與“金令”(2 / 2)

說了“牌兒名”,接著要說“兩個骨牌”,都用俏皮隱語說的,今天看了,也很難理解。如第一則“八珠環”,可以理解為“人牌”,八個紅點。“醉楊妃”是什麼呢?可能是“長三”,六點分兩行斜排。第二則“楚漢爭鋒”是什麼呢?是不是“二板”,兩頭一邊兩點,勢均力敵。或是“大五”,一邊五點,代表行伍軍隊。第三則“二士入桃源”,是“麼二”,一邊紅麼,一邊兩白點。“花開蝶滿枝”是“五六”,一邊五代表梅花,一邊六代表“蝶滿枝”,一句《西廂》“落紅滿地胭脂冷”,也連的起來,隻有“麼二”的麼是紅的,其他都是“落紅”,也就是落花了。第四則“臨老入花叢”,是“麼五”。麼是經工點,五是梅花狀白點。“三綱五常”是“花八”,一邊斜著三個白點,一邊五個梅花狀白點。兩枚骰子可擲出三和五,正好是“花八”。第五則“搭梯望月”是“幺蛾”,一邊斜著三個白點如梯子,一邊是一個紅點幺如月。“等到春分晝夜停”是“二板”。一邊兩個白點,十分均勻。春分節又在農曆二月。這則最好,恰合李瓶兒身份故事。第六則“麻臉兒”應是點子多,都是白點。“群鴉打鳳”是幾呢?“大五”、“五六”……還是半白半紅的天牌呢?“折腳雁”同《紅樓夢》中說的一樣,應該是雜牌中的“花九”三六了。最後第七則“醉扶定四紅沉”是雜牌中的“花七”,斜著三個白點,如醉人,一頭四個紅點,就是“四紅沉”了。結果孟玉樓果擲個“四紅沉”,即兩枚骰子都是“四點”。骰子六麵,隻有麼和四是紅色,其他都是白色。古代骰子,除麼外,其他各點都是白色或黑色。自唐代天寶年間,四點也賜緋,點成紅色。看骰子材料而點色,如骨頭、象牙骰子,其他各點塗黑色。紅木、烏木骰子便塗白色。隻有麼和四的紅色不變。“拖著綿裙襴”,想來應該是“天牌”,紅點、白點各兩排,共十二點,是牙牌中點數最多的牌。“地麼”則是一頭一個紅點,是點數最少的。

對照二書,《紅》明顯有學《金》之跡。但《紅》是古文呀、詩呀,明顯是詩書人家的口氣,而《金》則全是小城市市井生意財主家口氣。“紅令”容易看,一看都知道,都理解。即使不懂處,也容易查,書上都有。而“金令”說的都是當時特定地域的市井隱語,就很難理解,又無書可查,所以解釋起來就沒有把握。但是很有想法,很有趣味,是民俗的好材料,就勉強解釋了一番,想來錯處還是很多的。見香港友人案頭一套印刷精美的《金瓶梅》,說是有校注。隨意翻到這些酒令,看不懂,想查查注解,原來注解一個也沒有。注的都是我都懂的,我不懂的都無注,好像故意賣關子,不禁啞然失笑了,便寫此小文比較之,甚望精通此道者賜教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