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風俗、曆史、文化(2 / 2)

風俗中每一樁小事,都有它廣泛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群眾基礎,又有它歲月悠久的曆史習慣,還有地理、物產、氣候等等因素的良久影響,再有各種宗教、政治原因,在某些個時期,最後這種原因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我國曆史講,其特征政治總是主要的,宗教隻是部分的,一直沒有形成過全國的影響。)這些都能使好此者在某些小事上引起許多有趣的想象,比如近年發現的秦俑,“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是“俑”這一風俗的最大的表現,是極端迷信和專製政治的巨大表現,現代參觀者有的人讚賞其偉大,這是人的某種本能迷信權勢的表現;有的讚賞其精美,這是人的本能中愛美的感情的流露……這些感覺都是自覺不自覺產生表露出來的。如果以政治曆史的知識看,就會聯想到嬴政的暴政和專製,單為他個人修個墳墓,盡管埋的是泥人,不是活人,也不知動用多少勞役,掠奪多少當時活人的財富,才修了這樣的墳,試想當時被勞役的、被掠奪財富的人的家庭,有多少怨恨、悲劇、詛咒……有多少人因此而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今日參觀,某些人可能唾罵之,又哪裏值得讚歎呢?假如再從工藝上想象,則另有趣味,我先想那麼許多大泥人,如果全是高手藝人去塑,那得要多少高手藝人,多少時間塑成呢?想象中幾乎是不可能的。後來想大概是模子脫的,先做成幾十個模子,然後用膠泥去脫,這就可製造幾百幾千,方便多了。因此我聯想到我小時候玩過的泥人模子,這小小的玩具,似乎和兩千年前的秦俑,有著千絲萬縷關係,在風俗演變,源遠流長中,這樣一個小事物,細想起來,也多麼有趣呢?

中國、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人吃飯用筷子,歐美等國人用刀、叉、勺,亞洲、非洲有些國家人吃飯用手抓。我有時主觀設想這一有趣的問題,為什麼這樣呢?大概是最早開始在篝火中取熟食時,中國等地先民多吃芋栗之類幹果,用兩個木棍一夾就可取出,隨便敲敲殼就可食用;歐洲先民多在火中取食漁、獵動物,要用尖銳有叉的硬的枝杈叉出,用鋒利的石片切割;而南亞及非洲等處熱帶先民,熟食較晚,多以手采野果充饑,這樣年代久遠,世界上就形成用刀叉、用筷子、用手抓三種不同的吃飯的形式。生活所關,風俗所係,如何形成,年代久遠,無法考證了,想象其原因也很難了。現代科學,促使人類交往日漸頻繁,相隔萬裏朝夕可至,因而風俗的差異、互相的隔閡,也不斷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隔閡也日見其縮小。即以用筷子而論,七十多年前,聞一多先生在美國留學時,他的房東老太太反複問他中國吃飯總是拿兩根木棍嗎?有一次吃通心麵,又問他,難道吃麵也用兩根木棍嗎?到此聞一多先生才恍然大悟,原來她一直以為用筷子也像用刀叉一樣,是一隻手拿一根。這就是風俗,也可以說是民俗的隔閡,時至今日,歐美到處都有中國菜館,用筷子吃飯對在歐美大都市中的人說來,似乎已不稀奇了。

民俗中不少活動,有迷信的成分,這和宗教的信仰是很難嚴格劃分開的。如妙峰山廟會,便是這樣。但對當時京、津二地手工業者及四鄉農民,卻是一種很健康的、有益身心的活動,不但使個人通過朝山的活動,身心雙暢,而且培養了一種自覺熱心公益事業的奉獻精神,比強迫其做這做那,或空口說教,宣傳其做這做那有效得多。因而重視、講求、研究民俗,其意義更在於引導民眾發展豐富、健康的文化生活。

民俗中落後的、愚昧的、甚至於很壞的、犯罪的成分都有,外國有,中國傳統的也不少,要防止其沉渣泛起,就要從文化、教育入手,提倡、宣揚其好的方麵,抑止,甚至防範、禁止其壞的東西。在提倡民俗學的同時,我想也必須注意到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