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複活了一段閩人曆史 展示了一場民俗盛宴(1 / 2)

——綠笙長篇小說《永安筍商》讀後

世紀論壇

作者:萊笙

通讀完這部中國作家出版社出版的40多萬字長篇小說,給我印象深刻的是:《永安筍商》複活了一段重要的閩人曆史,集中展示了福建母親河上遊的沙溪民俗。

這段複活的曆史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福建抗戰前後的普通人物畫卷。綠笙通過塑造池家兩代筍商、描繪筍幫公棧一批筍商命運變遷來複活這段曆史。在福建近代曆史上,省會所在地有過兩處,一處是福州,一處是永安。永安成為福建省會,是由於日本入侵,福建省政府的內遷。主人公池加林在福州的愛情單純以及在永安的愛情複雜化,揭開的是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理念;筍商們從窩裏鬥到一致對外投身抗戰,揭開的是舍棄商家利益維護國家利益的精神。《永安筍商》從這種個人命運的微妙變化中展現出國家與民族的精氣神,立意崇高,這其實也是受命文學與作家個人思想風貌的巧妙結合。假如僅僅就這樣把如此宏大的主題給喊出來,《永安筍商》可能就會成為一隻簡單的傳聲筒,綠笙的可貴在於,他並不正麵描繪筍幫公棧的整體層麵,而是剖開了筍幫公棧之中池、薑兩派對立筍商的命運變遷,以人物內心的衝突來組織世事的變遷,以人物性格的演化來推進這段曆史。綠笙的可貴還在於,以誌書與學術方式展現的永安抗戰文化被他以文學的手法進行了活靈活現的表達,永安抗戰文化是全國抗戰文化之中為數不多的重要代表之一,至今,文學界對它的具體傳達還是少見的,《永安筍商》的這種描繪,使曆史具有了文學的生動性,使文學具有了曆史的厚重感。最重要的是,這不是一種簡單的曆史再現,而是民族氣節的揭示。

讀《永安筍商》,仿佛是在品味民俗盛宴。綠笙在這部長篇小說裏集中了大量的沙溪流域的風土人情,隨著情節的演繹,一種又一種的民間傳說和特色習俗逐一呈現,石馬、旌鼓舞、燕子窩、太保公、黃石仙師、公平石……閩中西部鮮為人知的民俗在《永安筍商》中引人入勝,使整部小說變成了一簇民間傳說的活化石。這樣一種對神秘的沙溪流域文化遺產的描繪,是通過揭秘討筍與販筍的現象展開的。綠笙的聰明就在這裏,他不是單純地將筆觸局限於筍的範疇,而是以筍為媒,串起這一帶的民俗與曆史事件;通過大量的神秘民俗與曆史事件,烘托閩筍的神秘。在這樣的彼神秘與此神秘的相互呼應中,小說的文學性得到了美妙的抒發。值得注意的是,假如僅僅收羅大量的民間傳說加以堆砌,綠笙就可能平庸成一台複印機,對民俗與傳說的簡單複製是作家的絞刑台,綠笙的又一次可貴就在於,他對這些神秘民俗的解讀是帶有文明價值取向的。比如,他對太保公的大量描繪,有一副楹聯很有畫龍點睛的出彩,那就是沙溪流域眾多太保廟可見的楹聯:“為人奸邪對我燒香何用,做事剛正見吾不拜無妨。”還有小說中展現的一係列有關筍的生動民謠,倡導的都是正義與勤勞。正是這樣的文明價值取向,使眾多的民俗與傳說在《永安筍商》中產生了健康的審美效應。

《永安筍商》是第一部三明本土作家描寫三明本土文化的長篇小說。從《永安筍商》,我們可以得到許多同類小說的創作啟迪,就作家如何化解素材而言,我感到以下三個意識是值得具備的:

第一,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誰都知道,生活是創作的來源,忠實於生活是文學的基本準則。但是,照搬生活並不能產生優秀的文學作品。作家的本質才華絕對不是僅僅從語言上表現的。如何從浩瀚如海的生活中選擇成功的創作素材?這才是檢驗作家創作才華的本質所在。對素材的嗅覺,是作家的首要才華。就綠笙《永安筍商》的創作而言,其實也是來自他的生活。綠笙在童年時期就接觸閩筍,這是他寫作閩筍的生活基礎,再加上創作前期的大量采風,綠笙有了很好的生活來源。但是,閩筍產地眾多,閩筍事件繁雜,寫怎樣的閩筍呢?這就有一個取舍了。永安筍幹在曆史上有“福建八大幹”之一的名譽,上世紀九十年代永安又獲取了國家級“筍竹之鄉”稱號,加上抗戰文化,選擇永安筍商為創作素材,顯然比起選擇其他更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基於這樣的素材形成的小說,一旦得到認可,小說作品對於閩筍特別是永安筍竹產業的品牌傳播功效,那是顯而易見的,文學作用於生活的功能也就可能得到更好的印證。我以為,作家不能僅僅停留在有感而發。作家要善於在自己的感覺與社會公眾的關注之間找到共同點,要善於對那些能夠推動社會進步與文明發展的素材產生感覺。假如費神於那些與大眾不關痛癢的題材之中,那麼,下的寫作功夫越多,精神與體力的浪費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