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新的科技革命,使勞動生產率幾倍甚至幾十倍地提高。20世紀初,大工業生產率的提高,隻有5%到20%是靠采用新的科學技術獲得的,到20世紀末期,這一比例已上升到60%到80%,這已表明,在當代,科學技術已成了第一生產力。
2.科學技術進步對價值創造的影響
麵對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知識經濟的崛起,人們自然也會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產生種種新的思考,有人認為科學技術或知識本身也能夠創造價值,這顯然隻是看到了表麵現象,而未看到問題的本質。
科學技術對價值創造的影響,與其說是科學技術,倒不如說是科技勞動者。因為科學技術無非是科學技術工作者這種高度複雜勞動的成果或結晶,離開了科學技術工作者的主體,科學技術就無從產生。當然,科學技術作為一種手段,反過來也會影響科技勞動者的工作效能。
無可否認,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價值創造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但這絕不意味著科技或知識本身會創造價值。首先,從科學技術的產生來看,它來自於人類的科學發現或技術發明,而在這一過程中,本身就凝結了人類的勞動特別是複雜勞動。科學技術本身作為人類創造價值的一種結果而存在,而絕非對人類勞動本身。既然它不是人類的活勞動,那麼,它就不能夠創造價值。其次,從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來看,它是作為不變資本或生產資料來發揮其作用的。從本質上看,它是一種物或一種機器,它隻能通過人的活勞動的重新加入而轉移其價值,本身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創造價值的。對此,馬克思曾經指出:“像不變資本的任何其他組成部分一樣,機器不創造價值,但它把自身的價值轉移到它新生產的產品上,就機器具有價值,從而把價值轉移給產品來說,它是產品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裏,我們必須把人的活勞動創造價值和科學技術作為不變資本轉移價值嚴格區分,同時還應把科學技術人員的勞動和科學技術本身加以區分。如前所述,作為科技人員的勞動它不僅能夠創造價值,而且能夠創造比一般勞動者更多的價值。在當代,一個高素質的創造性勞動者創造的價值可能相當於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幾倍、幾十倍、幾百倍甚至幾千倍,比爾·蓋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國傑出科學家錢學森在20世紀50年代回國時,美方千方百計加以阻撓,原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曾認為他至少可以抵得住兩個機械化師,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人的能力不同,因而創造價值的差異也是非常大的。因此,作為高素質的科技人員創造的價值相當於普通勞動者很多倍,不足為奇,但是,科學技術作為物化的東西,本身也是死的東西,則不會創造價值。
還需要強調的是,在當代一些高度自動化的企業,之所以能夠大量獲得超額利潤,一方麵,與這些企業內部的勞動者作為複雜勞動者創造了比較高的價值及剩餘價值有關,正如馬克思所講的“這種勞動比普通勞動力需要較高的教育費用,它的生產花費較多的勞動時間,因此,它具有較高的價值。”另一方麵,還必須看到,由於社會分工的原因,在高度自動化企業之外,從事發明創造、科技服務、先進設備的研製、軟件的設計等工程技術人員則大量增加,他們通過各項技術工作同樣進行著複雜的創造性勞動,他們作為“總體工人”也參加了價值創造的過程。這也正是當今社會在直接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者減少的同時,而從事各種各樣的服務包括科技服務的勞動者大量增加的根本原因。雖然,馬克思關於總體工人的科學分析,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機械化曆史條件下作出的,但在當代科技高度發展的條件下,仍然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尤其是“總體工人”的隊伍不是縮小了,而是比過去更加擴大了。
參考文獻:
[1]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其原因的研究(上冊),商務印書館,197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
[4]魁奈經濟著作選,商務印書館,1987.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Ⅱ)卷,1972.
[6]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