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從“實踐”範疇的存在論意義看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和中國化(1 / 3)

劉世文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政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一、從“實踐”範疇的存在論意義上理解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實質

關於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實質,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哲學界研究較多的問題之一。但到目前為止,哲學界對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實質仍有諸多不同看法。目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係名稱的概括仍然有“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實踐的辯證的唯物主義”等不同提法。這些不同的提法反映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質的不同理解。為了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質的理解,我認為有必要從馬克思對“實踐”範疇的革命性變革上理解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實質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

(1)馬克思在創立新哲學和實現哲學革命時,對“實踐”範疇的論述是從存在論的意義上論述“實踐”範疇的意義的。這一層麵的論述把“實踐”範疇的含義從認識論的層麵提升到了世界觀的層麵,使唯物主義世界觀發展到了以實踐為基礎的新階段,使實踐範疇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範疇,這就實現了哲學的革命——由舊唯物主義到了新唯物主義。

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這篇新哲學革命的綱領中的第十條中寫道:“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是社會化的人類。”這一條對理解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實質關係極大,對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可以說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在這一條裏,馬克思指出了他要創立的新哲學是新唯物主義哲學。那麼,新唯物主義哲學與舊唯物主義哲學相比新在何處?馬克思強調說,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這就是說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出發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不是就唯物主義的抽象的‘市民’社會,即抽象的孤立的人類個性,不是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地聯係起來的共同性。

馬克思強調新唯物主義哲學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就是強調了人類的生產勞動實踐活動是新唯物主義哲學的立腳點和出發點,這就揭示了人類生產勞動實踐活動的存在論意義,即“實踐”範疇的存在論意義。關於這一點有馬克思在提綱中的論述為證。《提綱》第八條中明確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第五條批評舊唯物主義說,“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訴諸感性的直觀;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實踐的、人類感性的活動。”《提綱》第九條說“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隻能達到對‘市民社會’的單個人和市民社會的直觀。”馬克思在《提綱》中的這些革命性的論述,極其深刻地揭示了生產勞動活動含義上的“實踐”範疇是其新唯物主義哲學的核心範疇、首要範疇,是新唯物主義哲學與舊唯物主義哲學的根本不同之處。忽視這一根本之點,就不可能理解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實質,不可能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

(2)馬克思從人類社會生產勞動實踐活動上定義“實踐”範疇,是“實踐”範疇上的一次革命,它把“實踐”範疇從康德、黑格爾等人的觀念論實踐範疇中解放出來,使“實踐”範疇同唯心論的觀念論、意誌自由論劃清了界限,同時又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使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為唯物史觀的新世界觀和新哲學形態。

單從字麵上看,“實踐”範疇並不是馬克思新哲學的首創,也不是馬克思第一次引進哲學。馬克思之前,亞裏士多德在其哲學中就論述過“實踐”範疇。到了近代,康德的批判哲學中更有一本書集中《實踐理性批判》論述了“實踐”範疇。黑格爾在其龐大的哲學體係中多次論述到“實踐”範疇,甚至連費爾巴哈在其著作中也講到“實踐”。問題是:馬克思新唯物主義哲學中“實踐”範疇,與以前這些哲學家們講的“實踐”範疇有根本不同。

其一,馬克思是從政治經濟學中的“勞動”範疇的研究上發現人的本質和人類社會的本質的,又從“勞動”範疇上發現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勞動活動是形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的根本性活動。正是從這一點上馬克思指出了“實踐”範疇的根本含義是指生產勞動活動,這與康德、黑格爾等人對“實踐”的含義、作用的理解是根本不同的。馬克思新唯物主義哲學中講的“實踐”,不是指人的觀念的能動性、意誌的能動性,而是指的人類社會實實在在、每天都在進行的生產勞動活動。這種生產勞動活動是人的本質,是人類社會的本質,使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的本質,是人的認識能力的形成的基礎,是新唯物主義哲學看待世界的首要的基本觀點。這就是說,馬克思哲學的“實踐”範疇主張要首先從生產勞動活動上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包括重新理解物質與精神的關係、存在與觀念的關係。這樣,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哲學就以生產勞動實踐範疇超越了一切舊哲學——包括唯心主義哲學和舊唯物主義哲學。

其二,正是由於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哲學把人類社會的生產勞動實踐活動作為核心範疇和首要範疇,才在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哲學中形成了科學的哲學含義上的“生產力”範疇。“生產力”這一範疇首先是由經濟學家推出來的。馬克思在其新哲學中采用“生產力”範疇時賦予其“生產勞動實踐活動”的哲學含義。馬克思說:“在這裏人第一次占有自己的和自然的力量,把自己對象化,為自己創造人的生活條件。”從這裏可以看出,馬克思新唯物主義哲學中的“實踐”範疇與“生產力”範疇是有相同內涵的哲學範疇。正是由於馬克思把生產力看做人類生產勞動實踐活動的能力,看做人類社會進行的客觀的、能動地變革自然和社會的活動,這就不但使“實踐”範疇脫離了康德、黑格爾等人的抽象“活動”的領域,使“實踐”範疇具有現實性、客觀性、社會性和曆史性,另一方麵又使“生產力”範疇脫離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隻看到的純粹進行物質財富活動的含義,使生產力範疇成為人變革自然、變革社會的哲學範疇。

其三,強調生產勞動活動意義上的“實踐”範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首要範疇、核心範疇。不僅不會脫離唯物主義方向,而且是堅持馬克思新唯物主義哲學世界觀性質的根本之點。隻有堅持這一根本之點,才能有力地反對一切唯心主義哲學,才能有力地防止把馬克思的哲學倒退到舊唯物主義哲學。我們都知道,蘇聯在斯大林時期形成的傳統馬克思主義哲學體係,沿襲舊唯物主義的哲學思路,其結果是走向了機械唯物主義。

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理論創新,是立足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點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和中國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