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社會分工與生產勞動的曆史性
農業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最初的產業部門。畜牧業從農業分離出來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農業內部的分工。農業內部社會分工的發展,使農業進一步分化為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獨立的產業部門。在人類社會從原始公社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漫長曆史時期中,農業始終是社會生產最重要的產業部門,大多數勞動者在農業部門中工作,農產品是維持人類社會生存的最重要的產品。因而,在重農學派的代表人物魁奈看來,隻有農業部門才是生產部門,農業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生產勞動,而工商業部門則是“不結果實”的部門,其勞動屬非生產勞動。“隻有花在土地上的勞動,其生產的產品價值超過支出才創造財富或每年的收入。”由於農業是人類社會最初出現的產業部門,所以,人們稱其為第一產業。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使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產業部門。但是在長達幾千年的時間中,無論從就業人數還是產值比重看,手工業都是社會生產中一個很次要的產業部門。18世紀後半葉,英國開始了在工業生產中應用機器的產業革命。在整個19世紀到20世紀初,美、法、德、日等國也先後完成了產業革命,實現了國家工業化,機器大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成為就業人數最多,產值比重最大的產業部門。此時,生產勞動的概念也隨之擴大,對於工業部門的勞動作為生產勞動這一點上也基本上沒有異議了。正如亞當·斯密曾經指出的,“有一種勞動,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價值,可稱為生產性勞動,後者可稱為非生產性勞動。”,按此種標準劃分,工業部門自然成為生產勞動部門了。由於工業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產業部門是在農業之後,所以工業被稱為第二產業。
在農業和工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工農業生產中的某些環節逐步獨立化為一個個服務部門。在第三次社會分工中形成的商業,就是最初獨立化為商品經濟服務的產業。隨後獨立化的有,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倉儲業、信息谘詢服務業、各類技術服務業以及教育、科學研究等等,都是為生產提供服務的產業部門。與此同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一些活動,也陸續獨立化,如理發業、飲食業、旅遊業、娛樂業以及醫療衛生事業等,這些統稱為生活服務部門。上述生產和生活的部門統稱為第三產業。
當今時代,把第三產業的勞動也視作創造價值的生產勞動,這是曆史發展的必然。作為第三產業所提供的各種各樣的服務產品,雖然與第一、二產業提供的物質產品即農產品和工業品有所不同,但服務產品,同樣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也就是說,服務勞動同樣創造價值。
服務產品作為服務勞動的成果或商品,不僅有使用價值,而且也有交換價值和價值。價值作為一般人類勞動在商品中的凝結,無論對於有形的物質商品還是無形的服務商品同樣是適用的。所不同的是,對前者勞動是凝結在有形的物質產品上,而對後者勞動則是凝結在無形的勞務產品上。那種認為隻有作為物質產品才能凝結人類一般勞動,顯然是非常片麵的。因為,價值作為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勞動,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既然如此,它為什麼不可以凝結在無形的勞務產品上呢?
二、科技進步與價值創造
1.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
人類迄今已經曆了三次大的技術革命,18世紀開始的以英國為中心展開的技術革命(也稱產業革命或工業革命)的特征,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機械化”。各種機械的發明與改良,在這次技術革命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結果是,由發動機、傳送機和工具機構成的機器體係代替了手工工具。許多勞動者按照機械需要分工協作地進行的社會化的生產方式最終代替了手工勞動的生產方式。馬克思指出:“資本的趨勢是賦予生產以科學的性質,而直接勞動則被貶低為隻是生產過程的一個要素。以蒸汽機為標誌的技術革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到19世紀後期,開始了以美國、德國為中心的第二次技術革命,這次革命是以“電氣化”作為特征的,電力在生產中得到廣泛使用,電動機和內燃機逐步取代了早期的蒸汽發動機;鋼代替鐵成了機器製造的基本原料;化學工業獲得了第一次大發展,大大擴充了勞動對象的來源和利用程度;工業設備和加工工藝等也不斷改進。這時,科學技術在生產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了。
二戰後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得到發展和利用的電子信息技術、能源技術、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激光技術、生物技術、海洋技術等的突破,標誌著第三次技術革命的來臨,這次技術革命最突出的特征則是電子化和信息化。電子化引起了整個機器體係的質變,形成了嶄新的機器體係。由於電子計算機能實現程序控製和信息處理,於是,在原有發動機、工具機和傳送機之外,又增加了一個新的部分,即控製機;產生了具有多種操作功能,可以從事多種作業的現代機器人,實現機器自動化和管理自動化;出現所謂“無人車間”以至“無人工廠”。這就使機器不僅越來越廣泛地代替人的體力勞動,而且越來越多地代替人的腦力勞動,部分地執行產品生產過程的邏輯思維職能,大大地改變了人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