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普世價值的客觀存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發現、闡明並確認它的現實道路卻是坎坷與曲折的。這是因為,在國際社會舞台上它並不是由一國或幾國擁有文化強勢地位和公眾話語霸權就能單方麵製定並強行推行的,而是要靠各民族國家文化在平等對話、協商、妥協與協調中共同約定、共同認可、共同倡導才能確立的。1993年9月4日,世界宗教會議通過的《走向全球倫理》可以說是全球化時代不同宗教文化交流、對話、協商共同確立普世價值的一個典範。《宣言》把世界各個宗教的共同點概括為兩點:一是“尊重生命”,二是倫理上的“金規則”,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從世界宗教倫理層麵上對普世價值的一種解讀、闡發與確認,它為普世價值的出場開辟了一個現實可行的操作路徑。可見,普遍對話與平等磋商是現時代確認並顯示普世價值的重要途徑與方法。
三、普世價值的基本特點
普世價值是相對於非普世價值而言的,與非普世價值相比較,它有如下基本特點。
(1)廣泛共享性。普世價值是一種具有廣泛公眾性和全人類共享性的共同價值。共享是相對於專有、獨占、排他性而言的,因而普世價值不是指某一民族、國家主體所獨有的、排他性的特殊價值,而是指全世界各個民族、國家眾多主體在普遍交往和互動中共同擁有、彼此分享和共同主張的價值,它具有最高主體層麵即類主體層麵的社會共享性、共有性。例如,以“更高、更強、更快”為核心內容的奧林匹克精神,就是具有高度共享性的普世價值,它為全世界各國人民和世界大眾所共享、所稱道、所推崇。
(2)高度公共性。公共是相對於私有而言的,公共領域涉及不同層麵,有社會群體、社會組織生活層麵,有民族、國家生活層麵,也有社會生活層麵(公民社會層麵),還有世界(全球)公共生活層麵。普世價值是最高層麵即全球公共生活層麵上的公共價值。所謂公共價值是指同一客體或同類客體同時能滿足不同主體甚至公共民眾(公眾、民眾)需要所產生的效用和意義,而是人類在共同生活實踐中在世界範圍內形成的全球性公共價值,體現了人類共同的理想與訴求,例如,自由、民主、人權、博愛等普世價值就具有高度的公共性。
(3)最大共識性。共識即共同認識與意識。普世價值是人類在一定曆史生活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一種普遍性的價值共識,它與廣泛領域內主體間共同的價值體驗與價值意識相關。一方麵,人的主體性參與是形成一定價值關係的前提,所有的價值現象的存在都不可能脫離人的主體性的參與;另一方麵,作為具有一定社會普遍意義的價值關係,它不是個別人的純粹私人性的價值體驗和價值意識,而必須是以一定範圍內社會主體共同的價值體驗和價值意識為基礎,共識性是所有普遍價值的根本屬性的共識性價值。
(4)原則性與可實施性的統一。與各個民族、國家的特殊、專有價值相比較,普世價值具有抽象性、原則性,它體現了各民族、國家特殊性價值追求和價值偏好中的一般性原則。例如,作為一種普遍價值的愛國主義價值,它概括和反映了各民族、國家愛國主義追求的共同本質和價值趨向,並對各民族國家的進步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與意義,因而它具有價值指導性和現實可實施性。隻要人們依據各民族國家的具體情況和條件去貫徹它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就能實現它的普遍價值,可見,它又具有現實可實施性,可通過一定的設計和操作得以實現。
四、研究普世價值的意義
普世價值的研究是我國價值論研究中長期被忽視的問題之一,關注並深入研究這一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1)探討、發掘並揭示體現當今人類文化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內容、要素、因子,並加以闡釋、說明,這就大大有助於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國家人們的文化溝通和相互認同。因為普世價值可以為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對話、溝通與合作提供共同的價值前提和文明參照,大大有助於構建多元文明的和諧和共同繁榮的格局,對於實現人類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