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實踐複雜性與人在實踐中的價值智慧
以往在物質實踐為主的實踐曆程中,實踐風險性主要來自於人知識技能的有限性與現實世界無限性的矛盾,人自身的價值觀、人在實踐中的價值智慧對實踐雖有影響,但受物質實踐實在性限製,這樣的影響相對有限,再加上人們為滿足自己精神需要、為實現自我而進行的創造,往往需要借助複雜的物質實體,並服從物質實體時空結構的製約,因而這樣的創造即便會帶來一些不可預料的後果,其影響也是比較有限的。正是基於這樣的實際生活狀態,長期以來,人們總是認為提高實踐能力就是提高人的知識技能,人在實踐中的價值智慧幾乎被排斥在了“實踐能力”之外,人們更多關注的是科學技術,而價值智慧則被簡單歸咎到一種服從於科學框架的倫理科學之中,以致被一些人看做是“弱者對強者的限製”。
但在信息實踐成為實踐主要方麵的今天,人自身的複雜性與信息複雜性處於一種不可避免的疊加狀態,人隻要在信息時代展開實踐活動,就有可能遭遇信息複雜性。更別說是人為了實現自我,體現其自己的價值而借助各種信息手段展開的各種創造性活動。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在實踐中的價值智慧對實踐的影響,恐怕並不亞於人是否掌握相關的知識技能。換句話說,實踐複雜性往往導致實踐後果的不確定性。而這樣的不確定性一方麵意味著現有實踐後果有可能給人的發展、人的自由解放、人新一輪的實踐帶來意想不到的機遇;而另一方麵也意味著它有可能對人現有的生活環境、社會關係、人自己的身心健康等帶來巨大破壞。可以說,知識技能與價值智慧是相互滲透、交織在一起的,它們共同影響著人實踐的風險,共同關係到人實踐的成敗。
實踐複雜性既然與“人的複雜性”和“信息複雜性”的相互疊加緊密相關,那麼,控製這兩方麵的複雜性,也就意味著控製了實踐的複雜性。然而,實際情況是“信息複雜性”是信息本身具有的,它並不會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人們可以通過科學技術揭示、認識這樣的複雜性,卻並不能消除這樣的複雜性。伴隨信息科學技術對信息的開掘、利用,信息複雜性的顯露將更加廣泛、深入。因此要使信息時代的實踐後果有利於增進人的發展、有利於增進人的自由解放,有利於為今後實踐開辟更美好的前景,人隻能對自身複雜性加以控製。但這樣的控製同樣是相當有難度的。因為人本身就是複雜的兩重化存在。在人自身的生命中就包含著肯定與否定、自然與超自然等諸多矛盾。不過,相對於信息複雜性來說,人自身的複雜性畢竟還是與人的主觀因素密切相關。從這個意義上說,麵對實踐複雜性,人不是毫無作為,而是應當在相關知識技能基礎上,發展自己實踐的價值智慧,使實踐在人價值智慧的作用下,朝著有利於人的發展、有利於人的自由解放的方向邁進。
按照趙馥潔在“世界價值哲學論壇西安峰會暨第十屆中國價值哲學研討會”上的看法,價值智慧是人們在價值設定、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價值評價等方麵的智慧,是人們價值觀的核心方麵。事實上,價值智慧之所以如此有魅力,就在於它能使人克服自己心靈的狹隘、思想的偏執、靈魂深處的自我中心主義,從而使人成為人,成為高尚的人,成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在信息實踐日益成為實踐主要方麵、主導力量的今天,我們的一切實踐活動都和信息、信息科學技術相粘連,我們在實踐中的價值智慧興許更應當體現在使人明確怎樣的生活才更像是人的生活,怎樣的方式或狀態才更像是人的方式或人的狀態,怎樣的實踐才更是有益於人的實踐。隻有明確這些問題,我們才能更好地克服自己在存在方式上的盲目性。
實踐的確建立了人與世界改造與被改造的對象性關係。但除了這一點,還應該看到的是這種關係在不同時代其內容和形式是不相同的。一些學者在討論這種關係時,似乎並沒有深入研究這種關係的內容和形式在信息時代和工業時代究竟有何不同。於是,他們仍然以在工業時代人們思考這層關係的思維邏輯來對待這種關係,不僅將這種關係理解為簡單線性決定論關係,而且在對這種關係不作任何深入研究的情況下,就公然斷定這種關係具有天然至善性,並以這樣的斷定來作為哲學思考的前提。這在信息實踐正逐漸成為人實踐主要方麵的今天,是很成問題的。因為通過信息實踐,實踐本身的複雜性正越來越鮮明地顯現出來,意味著:①人與世界改造與被改造的對象性關係不僅是多層次、多方麵的,而且還很有可能是非對稱、非線性、非確定性的,這使得“人以物的方式活動”,未必能夠必然換來“物以人的方式存在”。②人與世界改造與被改造對象性關係的至善性並不完全取決於人在以物的方式活動之後,是否換來了“物以人的方式存在”,它還取決於人這個實踐主體對待這一關係本身的態度。如果作為實踐主體的人,在對待人和世界改造與被改造對象性關係時采取一種盲目態度,將這種關係僅僅理解為單純生存關係,不再去探索除了這種基本關係之外,已經掌握了信息科學技術的人還可以再賦予這種關係以什麼樣的新內涵,那麼人就很有可能被這單一的生存關係所窒息。因為他所掌握的先進信息科學技術,很有可能在這單一生存關係限製中改變性質,即由滿足人生存需要的必要條件轉變為實現人貪婪欲望的工具,最終成為毀滅人的幫凶。在這樣的情況下,人與世界改造與被改造的對象性關係,不僅談不上至善性,簡直就是可恥的、災難性的。
事實上,人和世界改造與被改造的對象性關係可以是多重的,除了生存關係之外,至少還有審美的關係。解決生存問題是人改造世界的主要動因,但這卻不是唯一的動因。人改造世界除了為自己的生存發展提供物質生活資料之外,還在於確證自己的本質力量,確證自己的生命存在,確證自己是人而不是物。從這一點來看,這其實是在為自己提供精神生活方麵的資料。因此,正是在這樣的改造中,人才真正會感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感到作為人的那般快樂和幸福。以往在物質實踐中,受物質實體性限製,人和世界的這種審美關係一方麵不得不服從生存關係,另一方麵,對個人來說,個人要在創造世界中確證自己的本質力量,並在這樣的創造中感到幸福,往往要受到各種物質條件的限製,所以,這種審美關係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建立並實現的。也正因如此,人們才隻能將自己在實踐中的審美需求降低為某種無限擴大的生存需求,並以滿足生存需求的方式來滿足審美需求,於是才導致消費主義盛行,環境遭受破壞,資源遭受浪費。這正是人在存在方式上的盲目性的危害之處。
在信息實踐成為實踐主要方麵的今天,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使人與世界改造與被改造的對象性關係作為一種生存關係一定程度上正在退居次要方麵,而審美關係卻有望得到充分顯現。因為信息科學技術、信息科學相關知識,為每個人超越人和世界改造與被改造的單一生存關係,從而建立一種屬於自己的審美關係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不僅如此,當每個人都利用自己的信息條件,並試圖通過信息實踐來展現自己的本質力量,來獲得實踐創造的快樂幸福時,人和世界改造與被改造對象性關係的審美關係也就不再具有某種神秘性。而所有這些都為人們克服自己在存在方式上的盲目性,自覺優化設計能夠將人帶入美好未來的新型存在方式創造了條件。而要使這些條件轉變為現實,人就必須意識到實踐隻是自己的存在方式,決不是自己本身。如何使這樣的存在方式在信息時代的複雜條件下煥發出美麗的光芒,仍然需要人自己擁有崇高而偉大的價值智慧。也隻有這樣,才能是人使自己在實踐中克服心靈的狹隘、思想的偏執、靈魂深處的自我中心主義,並以和諧、審美的眼光和心境來對待自己的複雜世界。
參考文獻:
[1]鄔焜、李琦:《哲學信息論導論》[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維納著作選》[M],鍾韌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版。
[3]鄔焜:《信息哲學——理論、體係、方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4]《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陳嘉映:《哲學 科學 常識》[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年版。
[6]高清海:《哲學的奧秘》[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