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信息實踐·實踐複雜性·價值智慧(1 / 3)

康蘭波

(空軍工程大學社科係副教授)

信息科學技術的深入發展和對社會生活的全麵滲透,使實踐發展到了一個嶄新階段。如何從理論上概括這一新階段,並從中開掘出新的生存智慧,已成為哲學不可回避的重大現實問題之一。

一、信息哲學對“信息”的初步理解

什麼是“信息”?這是一個長期困擾科學家和哲學家的大問題。信息論創始人申農將信息理解為“消除了的不確定性”。這雖然說明了信息的作用,卻沒有說明信息本身。申農也給出了一個信息量的公式,但這個公式由於舍棄了信息在質上的內容,隻是純粹從概率統計的角度,對信源信息的語法結構進行了定量,所以,“申農的信息量概念是不可能揭示出信息本質的”。的標誌”,但這樣的定義不僅暴露了“對通訊信息量實質理解的混亂”,而且把通訊信息量概念完全等同於信息的概念,也暴露了“概念的混亂”。在遺傳學中,信息還被理解為一種DNA的結構形式。但是DNA隻是“遺傳信息的載體,並非遺傳信息本身”,二者是不可混淆的。

在哲學上有學者試圖在傳統哲學基礎上直接推導出信息的含義,主張信息是“物質的普遍屬性”、“物質的存在方式”、“精神實體的特征”、“運動的外化”、“有序度的量度”、“物質成分和精神成分的特殊融合物”、“既非物質也非精神的第三態”、“屬於物質的相互作用範疇”等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少哲學論文和哲學教科書都直觀地從傳統哲學中作出了如此推斷,而這些推斷至今還能在相關論著、教科書中看到。這些表述雖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們都沒有揭示出信息的獨特本質,更沒有開掘出“信息”範疇所蘊涵的革命性意義。

維納曾試圖從哲學角度進一步討論信息。他認為:“信息是我們適應外部世界,並且使這種適應為外部世界所感到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這意味著哲學對信息本質的研究,不應當僅僅滿足於信息科學對信息量和信息傳遞的直觀描述,還應當從信息內容方麵來加以規定。但維納卻並沒有深入到這項工作之中,他隻是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不過他的這句名言卻暗示著要揭示信息的本質,不僅要超越具體信息科學對信息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超越哲學以“物質”、“能量”理解世界的傳統視野或思維方式。因此要從哲學上闡明信息本質,不僅要剔除具體科學給信息解釋所帶來的種種局限,實現“哲學對具體科學的批判”,而且還要使哲學“從傳統哲學的舊有體係的閾限中超越出來”,實現“哲學對自身的批判”。

在對具體信息科學和傳統哲學的雙重批判中,經過10餘年的努力,鄔焜在他的一係列信息哲學論著中,最終將“信息”本質概括為:“信息是標誌間接存在的哲學範疇,它是物質(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狀態的自身顯示。”;二是關於自身性質的種種規定,這些規定在其展示的時刻是一種直接存在的過程,但是在其未曾展示的時候還隻能是一種現實的間接存在;三是關於自身變化、發展的種種可能性。

鄔焜對信息本質的概括,不僅在哲學上能有效把握物質和信息的聯係和本質區別,而且在科學上也能夠與現有理論成果相協調,使信息現象成為人在現有科技水平下能夠從內容上來加以理解的自然現象。對此,他的諸多論著皆有詳盡論述,無需多加重複。

二、“信息實踐”的哲學意蘊

事實上,值得注意的是鄔焜對信息本質的概括,為理解、反思人自身的存在方式——實踐開辟了嶄新視角。按照他對“物質”和“信息”的哲學規定,人的實踐其實也是在物質和信息的相互作用中展開的。其中,“物質實踐”主要指實踐的物質方麵,即圍繞事物“直接存在”而展開的實踐方麵,主要表現為人以自己肉體之身、物以其實體之性來直接介入實踐活動。在這個意義上,充當實踐主體的“人”有“肉體”;作為實踐對象、實踐成果的“物”有“廣延”;承載實踐過程的“活動方式”有“樣態”、有“順序”。實踐在這方麵表現出的是現實活生生的人直接求生存、圖發展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這樣的實踐活動既讓人感到“客觀實在”又讓人覺得分外踏實。在信息時代到來之前,實踐主要就表現為“物質實踐”。人的一些信息活動,雖已大量存在,卻不為人所理解,以致不得不將其還原到“物質實踐”的方麵,致使實踐的信息方麵長期受到遮蔽。

“信息實踐”主要是指實踐的信息方麵,即圍繞事物“間接存在”而展開的實踐方麵。這個方麵在信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更主要地表現為人們借助信息科學技術,將自己及其實踐對象加以信息化處理和傳遞,並在這樣的處理傳遞基礎上,展開自己的實踐活動。就這個意義上說,充當實踐主體的“人”有可能隻是人的一種間接存在形式,“他”有可能是被虛擬出來的,沒有直接的“肉體”與之相對應。“他”不具有實在性。“他”在我們的鼠標或按鍵控製下,隨時可以被生成出來並發生各種變換,“他”甚至也隨時可以走向死亡,隻要我們輕輕點一下“delete”。而作為實踐對象、實踐成果的“物”也很有可能隻是物的一種間接存在形式,它沒有“廣延”,不具有實在性,也隨時可以通過鼠標或按鍵而生成、變換,甚至消失;至於承載實踐過程的“活動方式”,其“樣態”、“順序”也都有可能不具有實在性,並在鼠標、按鍵的操控下將整個“實踐過程”在極短的瞬間加以完成。在信息科學技術的廣泛滲透下,信息實踐正逐漸成為人實踐活動的主導方麵。因此,它所涉及的範圍正在不斷擴大,目前看來它主要已涉及對信息本身的開發、利用和傳遞,對信息科學技術的開掘、利用和傳播以及對以往人類實踐及其成果加以信息化審視、改造等實踐方麵。

事實上,“物質實踐”和“信息實踐”並不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實踐活動,而是同一個實踐活動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麵。隻是在不同時代,這兩個方麵在實踐活動中的地位有所不同。在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之前,物質實踐居主導地位,信息實踐要麼被忽視,要麼被還原到物質實踐方麵,以致長期以來人們往往直觀地將“物質實踐”等同於實踐本身。在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以來,伴隨信息科學技術的深入發展,信息實踐才逐漸成為實踐活動的主導方麵,並對物質實踐展開全麵滲透。從這個意義上說,信息實踐的顯露使得人的實踐進入到一個新階段。當然,物質實踐是信息實踐得以產生、發展的基礎,沒有物質實踐提供、創造物質手段,信息實踐也就難於維持並獲得深入發展。但信息實踐的發展也為物質實踐開辟了新的模式、新的空間、新的道路。可以說,正是信息實踐在實踐中的這種主導地位的確立,才使得實踐所包含的物質和信息這兩大對立方麵得以彰顯,從而表明實踐發展到信息時代,才真正從自身內部發生了分化。這樣的分化,其意義不亞於商品與貨幣、自然與人的分化。在唯物辯證法看來,正是這樣的分化,使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得以進一步展開,從而推動事物在更複雜層麵上實現其自我發展。同樣,信息實踐的顯現,意味著人的實踐從此將在“物質實踐”與“信息實踐”的對立統一中全麵展開。而實踐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它在信息科學技術推動下的這種分化統一,展現出的將是實踐由簡單到複雜、由“物質”單一維度到“物質和信息”複雜維度的轉變,這樣的轉變表現出的是人在存在方式上的巨大變革,而這樣的變革也必將對人本身產生深遠影響。

三、信息實踐與實踐的複雜性

信息時代人的實踐是在“物質和信息”分化統一中展開的。伴隨信息實踐越來越成為實踐的主要方麵、居於實踐的主導地位,信息實踐也就越有可能將信息複雜性引入實踐之中,並與人自身的複雜性產生非線性疊加關係,從而導致實踐複雜性出現非線性放大局麵,使實踐後果的不可預測性猛然增大。事實上,實踐複雜性正成為信息時代人們不得不麵對的最為嚴峻的現實問題之一。當然,這裏所說的複雜性,簡單說來既是指事物構成要素、結構層次、存在形式等的多樣性,又是指事物內外相互作用的非線性,及其發展、變化的不確定性。

列寧說:“物質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觀實在,它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之外。”這不僅闡明了物質存在於意識之外,而且還闡明了物質隻有一個特性,即客觀實在性。在今天看來“客觀實在性”包括兩個層麵:一是存在於人意識之外的客觀性;二是能夠讓人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方麵都感到真實可靠的實在性。單就實在性而言,根據陳嘉映“感官印證實在的力量不是並列的,觸覺更多印證實在”的看法,實在性更多突出的是事物對於人身體觸覺的可靠性。其實,能夠給人身體觸覺帶來可靠性的,主要是事物的廣延性,即占有空間、遵循力學規律而運動。因為人的身體觸覺正是通過這一性質,才直接感受到了事物的時空結構,並由此斷定這種實在性的。對於具有廣延性的事物,笛卡兒曾經以“物質實體”的概念來加以概括。至於其他的“關係”,則被看成是在物質實體基礎上派生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