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一直堅定地把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作為自己神聖的曆史使命。五十多年來,隨著國際風雲變幻和國內形勢的發展,從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鮮明特色的“一國兩製”的祖國統一觀。這是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從民族大義出發,著眼於國家的命運和前途,遵循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為實現祖國統一而進行堅持不懈的探索的重大成果。“一國兩製”在香港、澳門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了它的正確性和生命力,為解決台灣問題,圓滿實現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大業指明了方向。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形成了具有強大凝聚力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統一是中國曆史發展的主流。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維護祖國統一的光榮傳統。自鴉片戰爭以來,由於西方烈強的侵略與宰割,中華民族陷於分裂危亡的境地,許多仁人誌士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國家的統一、線族的團結而奮鬥不息。統一問題“首先是個民族問題,民族的感情問題。凡是中華民族子孫,都希望中國能統一,分裂狀況是違背民族意誌的”。
1.對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初步探索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華民族的曆史開始了一個新紀元。但是,作為曆史遺留問題,港、澳、台與大陸處於分離的狀態,港、澳與台灣問題的性質質和情況不同,但與大陸都存在著不同的社會製度。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利益的忠實代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肩負起完成祖國統一的曆史重任,並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建國初期,為使新中國與外部世界有一個溝通的渠道,中共中央決定對港、澳采取“暫時不動”的方針,所以當時麵臨的主要是台灣問題。國民黨退踞台灣以後,國共兩黨處於以軍事對抗為主的時期。在這種背景下,毛澤東將解決台灣問題的注意力主要集中於使用武力。“武力解放台灣”的方針一開始是作為解放戰爭後期及建國初期的作戰任務提出來的,是人民解放戰爭的必然繼續。1950年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成立以粟裕為總指揮的華東前線台灣戰役指揮部,準備8月發起攻台,武力解放台灣。由於同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軍侵占台灣、台灣戰役沒有實施。美國在我解放戰爭後期原準備放棄台灣,即采取所謂“等待塵埃落定”的政策。朝鮮戰爭爆發後,其對台政策改為重新以武力援助台灣並派出第七艦隊遊弋於台灣海峽。1953年7月朝鮮停戰後,在美國繼續推行的反華反共政策的庇護下,台灣國民黨玫權對大陸基本采取“鞏固台灣,伺機反攻”的政策並進行頻繁的軍事襲擾。美台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之後,台灣並入了美國在亞洲的反共“安全”體係。海峽兩岸處於嚴峻的軍事對峙之中。
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隨著國內外形勢發生的重大變化,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開始探索能否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一方麵,日內瓦會議的召開和萬隆會議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為一個國家內部存在不同社會製度的地區實行和平統一創造了有利的國際氛圍。另一方麵,海峽局勢也出現了緩和的契機。經過社會改革,台灣島內政局趨於穩定,民眾不願看到新的戰爭爆發。美國開始調整對華政策,不願繼續以武力幫助蔣介石,以避免更深地卷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抗。毛澤東看到“台灣問題很複雜,又有國內問題,又有國際問題。就美國說,這是一個國際問題。國際問題隻能通過和平道路解決,不能用武力解決。”為早日借宿海峽兩岸的分離局麵,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就開始了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的探索。1955年4月,中美兩國舉行大使級會談,開始通過正式的外交渠道解決台灣問題。依據變化了的形勢,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及時調整了對外政策和對台方針,把對台的工作方針從武力解放調整為和平解放。5月中旬,周恩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上,代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首次明確表示:在美國撤退在台灣和台灣海峽武裝力量的前提下,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條件下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
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即將進入全麵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在這種形勢下,我們黨更加明確地表示願意同蔣介石實行第三次國共合作的思想。並對台灣的現行製度和蔣氏父子在中央的人事安排作了具體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