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不可能全麵、準確地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思想,就不可能正確地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當代實際相結合,也就談不上鄧小平理論的形成。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始於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新中國誕生不久,這一集體就領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提出了諸如以蘇為鑒,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和各種關係,走中國式的工業化道路等許多正確的理論觀點。但由於主觀和客觀方麵的種種原因,也出現了諸如“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失誤和挫折。鄧小平科學地總結了曆史的經驗教訓,深刻地認識到毛澤東晚年之所以犯錯誤,歸根結底是由於背離了他自己所創立的毛澤東思想科學體係。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鄧小平按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根本準則,提出了全麵、準確地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思想科學體係的命題,並將其付諸實踐。正因為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才使我們有可能正確地把握毛澤東思想、全麵、準確地運用毛澤東思想,並在實踐中發展毛澤東思想,從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
其次,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不可能排除各種錯誤思想的幹擾,真正走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軌道,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就無法形成。粉碎“四人幫”後,我們黨麵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從“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災難中擺脫出來,其中的關鍵又是如何使人們從“兩個凡是”等僵化的思想狀態中擺脫出來。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政治上的撥亂反正,組織上的清理整頓,經濟上的調整改革,以及曆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未來道路的正確選擇,所有這一切都無從談起。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首先走出來批判“兩個凡是”,支持和倡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從而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全黨得以重新確立。正是以這條思想路線為指導,我們黨深刻地總結了曆史經驗,重新分析了我國現存的主要矛盾,堅決否定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路線,重新認識了中國的國情,找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點,同時也找到了創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起點。
再次,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不可能正確地製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係列方針政策。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正確的思想路線是正確的政治路線的基礎,有什麼樣的思想路線,就有什麼樣的政治路線。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製定與執行就是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基礎的。依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鄧小平第一次比較係統地回答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曆史階段、根本任務、內在動力、外部條件、戰略步驟、主體力量、政治保證和領導核心等一係列重大問題,成功地開辟了一條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和“三位一體的奮鬥目標”為框架的政治路線。在這條政治路線的指引下,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使鄧小平理論得以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不可能對我國的基本國情與主要矛盾做出科學的判斷,就不可能做出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正確論斷,當然也就不可能製定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和“三位一體的奮鬥目標”的基本路線。同時,如果不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即使製定出正確的政治路線,也不可能堅決地貫徹執行下去。正如鄧小平所指出:“不解決思想路線問題,不解放思想,正確的政治路線就製定不出來,製定了也貫徹不下去。”
2.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邏輯起點
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實事求是也是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基礎和邏輯起點。毛澤東和鄧小平在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遵循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通過不斷總結實踐經驗而形成各自的理論體係。恩格斯曾經說過:“我們黨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有一個新的科學的觀點作為理論的基礎。”這一新的科學的世界觀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我們要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首先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要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推向前進,也必須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
毛澤東作為一位傑出的哲學家,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習與運用,並把這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概括為“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點和方法,研究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探索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規律與道路。毛澤東以民族化的形式,表達了“實事求是”這一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科學實質。一是堅持辯證唯物論的反映論,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而不是從主觀願望和本本出發。二是強調通過主動積極地“求”,即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去把握客觀事物的內部聯係和規律,而不是僅僅停留於對事物的表麵現象和外部聯係的感性認識上。三是強調對於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在批評教條主義的同時提出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具體地研究中國的現狀和中國的曆史,具體地分析中國革命問題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毛澤東在闡述“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同時,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與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路線和思想方法有機地統一起來,將中國化的形式與馬克思主義的內容統一起來,從而為使馬克思主義由一般的理論形態轉化為中國人民的具體實踐,由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前提。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和根本點,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鄧小平理論同樣是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作為邏輯起點的。鄧小平理論是由植根於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際,並反映這一實際的一係列基本原理、原則、觀點、方法、路線、方針和政策構成的科學體係。在這個科學體係中,第一個層次是這一理論的哲學基礎和思想精髓,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第二個層次是這一理論的基本問題和主題,即“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主要回答社會主義的本質、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以及中國社會主義的曆史方位等問題。第三個層次是這一理論的主題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進一步展開和具體化。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由於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重新確立了實踐標準和生產力標準,才導致圍繞關於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的一係列思想觀念上的突破,進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認識和建設社會主義,重要的是要端正思想路線。隻有確立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才能打破思想上的僵化狀態,科學地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曆史經驗,突破已不合時宜的舊框框,以清醒地認識國情世情,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國情結合起來,製定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我們黨和鄧小平正是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作為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立新理論的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科學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準確地界定了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及其根本任務,全麵地規劃了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戰略及其基本對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這個理論中每一個新觀點的提出,每一項新決策的製定,都體現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威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根本和思想精髓,同時也是我們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這一理論的方法論保障。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之所以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不僅在於它是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而且還在於它本身就是這個科學體係的重要內容,它體現和滲透在鄧小平理論的方方麵麵,貫穿於這一科學體係的自始至終。鄧小平理論是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尤其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改革開放的實踐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深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對鄧小平理論體係的概括曾有過幾種不同的表述,這些表述都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在黨的十四大報告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表述中,還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放在了這個理論體係的第一條。這說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題中應有之義,是這個理論體係的極為重要的內容。在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鄧小平理論的過程中,涉及的領域很廣,論述的問題很多,但無一例外都是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的,都是按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則和方法展開的。鄧小平理論的每一個組成部分,每一個重要觀點,都貫穿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僅對於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這一理論豐富和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