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8年10月召開的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他指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是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並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馬克思主義隻有和中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具體來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含著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麵。從形式上看,就是用生動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去表現它;從內容上看,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環境,而不是僅僅把它看作一種教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環節是確立對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方法。毛澤東強調:不應當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當作教條來看待,而應當把它看作是行動的指南;不應當隻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詞句,而應當把它當成革命的科學來學習;不但應當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研究廣泛的真實生活和革命經驗所得出的關於一般規律的結論,而且應當學習他們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在延安整風期間,毛澤東先後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和《反對黨八股》等報告與演說,向全黨提出了整頓學風、黨風和文風的任務。清除教條主義的學風,樹立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的學風,是毛澤東重點關注的問題。在《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中,毛澤東尖銳地批評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主觀主義態度,明確提出對待馬克思主義要采取“有的放矢”的態度,對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了係統的闡述。他指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態度應當是應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對周圍環境作係統周密的調查和研究,把革命的氣概和實際精神結合起來。這種態度就是不要割斷曆史;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使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為著解決中國革命戰爭的理論問題和策略問題而從中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就是有的放矢。這裏的“的”就是中國革命,“矢”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有的放矢的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係,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係,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
在《整頓黨的作風》中,毛澤東對黨內的主觀主義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徹底的批判,指出我們黨內的主觀主義有兩種;一種是教條主義,一種是經驗主義。教條主義不是堅持理論來源於實踐、並在指導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觀點,而是把馬克思主義當作脫離實際的僵死的教條,可以隨意抽出個別詞句和個別結論,不加分析地生搬硬套。同教條主義相反,經驗主義隻承認局部經驗而輕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輕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滿足於個人的狹隘經驗,甚至把局部經驗當作普遍真理。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思想方法都違背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都割裂了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關係,都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表現。雖然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都給革命造成嚴重的危害,但由於教條主義往往以馬克思主義的麵孔嚇唬人,因而給革命造成的危害更大。為了克服教條主義的學風,樹立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學風,毛澤東建議“向全黨提出係統地周密地研究周圍環境的任務”,“確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為指導的方針,廢除靜止地孤立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通過延安整風,毛澤東領導我們黨清算了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使人們的思想從這種精神枷鎖中解放出來,使全黨對於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認識達到了高度的自覺,為黨的七大的召開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黨的七大確立了作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思想結晶——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高高舉起了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這標誌著我們黨在思想理論上的成熟。正是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我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把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一個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從中國革命的曆史進程來看,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曆史發展與毛澤東思想科學體係的曆史發展是一致的。實事求是作為一種思想路線和思想方法,既是毛澤東研究中國實際、實現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曆史起點,也是貫穿這一結合過程的根本線索。
作為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鄧小平參與領導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解決了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做出了兩個曆史性貢獻。一個是領導全黨總結建國以來的曆史經驗,糾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堅持科學地認識和評價毛澤東的曆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係。另一個是創立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製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確立了黨在經濟、政治、教育、科技、文化、軍事、外交、祖國統一、黨的建設等方麵的一整套方針政策,成功地開辟了在改革開放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道路,把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發展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階段。鄧小平理論的創立和發展,同樣是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曆史起點和根本線索的。“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鄧小平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遠見卓識,從千頭萬緒的工作中抓住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這個根本環節,旗幟鮮明地支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問題的大討論,衝破了“兩個凡是”的教條主義的束縛,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並為它增添了新的內容,做出了新的貢獻。這突出地表現在:鄧小平首次提出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概念,把實事求是當作世界觀的問題來看待,而不是當作一般的思想作風問題來看待;鄧小平首次對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了完整的表述,指出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鄧小平首次把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統一起來,深刻地闡發了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內在聯係,明確指出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本前提,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必然結果,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與客觀相統一,就是實事求是;鄧小平首次對黨的思想路線與政治路線的關係作了深刻闡述,把實事求是看作是製定和執行政治路線的基礎和關鍵;鄧小平首次提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的觀點,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本質的科學概括,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的獨到見解。按照鄧小平的觀點,“實事”就是客觀實際;“求”既是認識過程又是實踐過程:“是”既是目的又是歸宿。由於“是”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因而“求”不能一蹴而就,要反複進行。不斷的“求”與發展著的“是”的相互結合,才是“實事求是”的真正涵義。也就是說,實事求是是融認識與實踐為一體的總過程,即以實踐為基礎,使主觀與客觀、思想與實際達到曆史的具體的統一,並不斷摒棄舊觀念,產生新結論的過程。
總之,鄧小平在重新確立黨的思想路線的基礎上,從曆史地位、實踐功能、科學內涵、理論形態等方麵豐富和發展了實事求是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活的靈魂,不僅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了科學的指導作用,也為創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奠定了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我們黨正是在這一思想路線的指引下,果斷地廢止“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的順利轉移,開始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探索。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先導。如果沒有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沒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就沒有曆史是非的清理,沒有工作重心的轉移,沒有改革開放的實施,也就沒有鄧小平理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