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八十多年曆史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取得的,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實現的。在這個曆史的進程中,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兩次偉大革命。關於第一次革命,鄧小平說:“過去我們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國後完成了土地改革,又進行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那是一個偉大的革命。”這就是在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下,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建立,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把一百多年來受盡外國侵略欺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獨立的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這場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革命,開辟了中國曆史的新紀元。關於第二次革命,就是在改革開放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革命,其目的是要把中國由一個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變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還在改革之初的1978年,鄧小平就對這場革命的內涵作過深刻的論述,他說:“現在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加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步伐,……中央指出:這是一場根本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落後麵貌,進一步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偉大革命。這場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後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麵地改變生產關係,改變上層建築,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於現代化經濟的需要。……因此,各個經濟戰線不僅需要進行技術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進行製度上、組織上的重大改革。”後來他又提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一重要命題,並強調指出:“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降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後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變革。”當然,改革作為一場革命,不是在政治革命的涵義上說的,而是就改革的廣度和深度、改革的目的及其深遠意義上說的。
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這兩次偉大革命,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曆史性飛躍,形成了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這兩大理論成果是黨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所積累的經驗的升華,又為完成各自的曆史使命起著指導作用。由於它們的產生有不同的曆史條件,因而會有自己的若幹特點,但作為黨的統一事業的不同發展階段的產物,它們的形成又有許多共同點。
首先,都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產物。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和哲學基礎。如前所述,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鬥爭中,堅決反對了那種靠背誦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國經驗的錯誤做法,倡導實事求是的學風,一切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經過反複實踐探索,終於找到了自己的革命道路。在新的曆史時期,鄧小平是毛澤東所確立的實事求是原則的最忠實的繼承者。他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說:“我讀的書並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他反複強調:“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誌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在這裏,他把實事求是作為毛澤東的基本思想,認為它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簡明概括。他在新時期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作了完整的表述,他指出,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這就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同時,他又指明了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內在統一性,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使思想與實際相符合,主觀與客觀相一致。所以,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必然要求。鄧小平還把開展兩條戰線上的反傾向鬥爭,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聯係起來,既要反對思想僵化的“左”的錯誤傾向,又要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錯誤主張,使改革沿著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的軌道健康發展。這些說明,黨的思想路線在新時期獲得了新的發展。很顯然,實事求是是貫串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中的一根紅線,同樣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和哲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