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車的兩個投資要點
公司與產業
作者:心燈永續
中國中車(601766.SH)第一份半年報正式出來了,從報表上來看比較一般,南北車合並後,沒有產生重組後的協同效益。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32.3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9.63億元,增幅為5.62%;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46.9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01億元,增幅為6.85%。
其中,最重要的主營業務收入及構成是這樣的。鐵路裝備營業收入為476億元,同比減少1.79%;城軌與城市基礎設施營收為93.58億元,同比增加9.41%;新產業營收為210.97億元,同比大增49.46%;現代服務營收為151.80億元,同比減少11.42%。鐵路裝備業務、城軌與城市基礎設施業務、新產業業務、現代服務業務分別占總收入的51.05%、10.04%、22.63%、16.28%。
軌道業務要看海外市場的發展
鐵路裝備營收微降,基本與上年同期持平。上半年一般是軌道裝備的“淡季”,大量的軌道裝備是在下半年交貨,尤其集中於年底交貨,這是該產業的一個顯著特征。但是軌道裝備收入上半年無增長,也值得重視。中車的軌道裝備收入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占比一直保持70%以上,但是2015年上半年該業務收入僅占51.05%,雖然下半年這個數據可能有提升,但是軌道業務收入占比的下降趨勢已經顯現。有兩個原因:第一,半年報顯示,中車的新產業收入的同比增長是爆發式的49.46%,占營收的22.63%,南車2014年新產業收入占比隻有11.16%(注:中車的新產業中,南車占絕大部分,北車隻占一小部分)。第二,中車國內最大客戶——中國鐵路總公司在車輛上的投資雖然保持了往年水平,但招標車型種類分配已經出現明顯變化。貨車板塊2012—2015年,鐵總分別采購貨車4萬輛、2.9萬輛、0.55萬輛和0.5萬輛,采購收窄幅度相當明顯。貨車的營收在2014年降幅已達35.18%,相信這個趨勢仍會持續。另外就是普通客車,也在逐漸萎縮,2012—2015年,普通客車招標2700輛、726輛、2585輛和1143輛。隨著貨車和普通客車的減少,牽引機車的訂單必然也會按比例減少。
因此,海外軌道裝備進展順利且量能釋放巨大,才能確保中車軌道業務營收的持續高速增長。目前來看,“一帶一路”才開始,但中車的海外業務已經進入發展階段,正是產能釋放的關鍵階段,值得密切關注。從中車2015年的半年報看,高速爆發式增長的海外業務是其最大亮點,中車海外市場營收111.24億元,同比大增60.95%,海外訂單正處於爆發式增長階段。
綜合分析,中車軌道裝備的營收重點和亮點仍在營收占比達33%以上的動車組上,但國內動車組的增長勢頭可能接近階段性的峰值,我們判斷峰值可能出現在2016年下半年。關鍵看中車的海外業務和新產業,這也是其未來的兩大投資亮點。
先看第一個投資亮點。據德國SCI公司統計,目前全球鐵路市場容量1620億歐元,未來有望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長,到2018年增長至1900億歐元,而當前中車僅占15%左右的份額,相較於國內市場的飽和,海外市場拓展空間巨大。另據統計,2020年,全球在高鐵上的投資將達7萬億元人民幣。從全球看,中國、美國、俄羅斯擁有全球最大的鐵路網,是全球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最大的市場,獨聯體、中東、南非、亞洲、南美則快速呈現出軌道交通裝備的巨量需求。從目前中車“走出去”海外布局上的幾個亮點來看,中車已為“一帶一路”沿線修建高鐵都打下了基礎。至於將來能不能成為“坐上賓”,還得看中車的具體競爭實力。
現在可以與中車同台競爭的外企主要有西門子、日本社團(日本川崎重工、日本車輛製造株式會社等)、龐巴迪和阿爾斯通。在亞洲,中車主要是與日本的企業競爭。在歐美,主要的競爭對手是實力最強大的西門子。但中車的競爭優勢十分明顯:完善、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尖端科技研發體係;龐大且結構完善、完整的技工隊伍;完善、完整的產業鏈配套。而高鐵海外業務的巨大成長空間,這個未來的現金流折現還沒有反映到中車的股價中去。
不過,與此同時,我們也要高度重視中車當下所麵對或即將麵對的風險,也就是,中國國內軌道車輛市場已經逐現飽和趨勢,中車國內業務各板塊都已出現產能過剩趨勢,有的已經坐實。2015年底,高鐵運營裏程將達到兩萬公裏,提前了五年完成2020年的高鐵規劃。四縱四橫基本完成,現在第五縱和第五橫也快接近收尾(將於2017年前完成通車)。在完成了高鐵主幹線的布局後,國內高鐵的需求將麵臨下降且幅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