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一個不被人們理解的群體,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能吃苦奉獻的群體,他們是時刻承受重大壓力的群體,他們是處於危機中心的群體,他們是前途和命運很難由自己掌控的群體。”一位開明的業主告訴我,“他們就是幸福指數最低的國有施工企業項目經理。”一個項目的建設周期,少則一兩年,多則三五年,工程一旦開工,項目經理就必須始終盯在現場,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即使特殊需要短暫外出,也必須嚴格執行請銷假製度,經各方同意後才能離開。像他們這種上不能孝敬父母,下不能照顧子女,與妻子長期過著兩地分居的生活,卻沒有哪一條政策法規能為他們去“維權”。不僅如此,他們還要承受常人難以想象的巨大壓力,既有項目的安全、質量、工期、環保、政治責任,又有對企業的經濟責任。考核這些責任的指標,都是剛性的,任何一項責任不到位,都可能引發危機。因為是“經理”、“領導”,評先進、勞模,往往又被各種比例、指標限製在外;一旦發生問題,從項目經理到各級第一管理者,首先要追究其法律責任,企業也因此承受信譽危機。
麵對危機,是主動應對,還是被動接受,其客觀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被動接受,就是在被動承受著一個個悄悄積累起來的災難;主動應對,還有可能將危機發生的幾率降到最低,還有可能從危險中尋求新的機遇。企業的生存法則告訴我們,祈求優越的生存環境,無異於海市蜃樓;讓市場放鬆約束,無異於癡人說夢。企業隻有時時處處關注自己的“危機易發點”、“風險高發區”,隨時發現和加高管理中的“短板”,靠強化內控落實機製,應對外部剛性約束,才能將應對危機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防止災難在趁你不注意時悄悄集聚。處於完全競爭狀態下的建築施工企業,一切都是剛性約束,要充分認識在這種剛性約束中企業所處的“弱勢”地位,而在“弱勢”地位中成長起來的生命才是最強大的。
2008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