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說說應對危機(1 / 2)

早前就有企業高層管理者稱,危機是一種常態!當初,還以為是為了警示員工“懼者生存”而發出的盛世危言。現在看來絕非危言聳聽!任何一家企業,特別是建築施工企業,誰也不敢放言:“我們沒有危機,永遠也不會有危機!”有人說,危機是趁你不注意時積累的災難;也有人說,危機是危險中帶來的機遇;還有人說,沒有事時要“怕事”,時時刻刻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有了事時不怕事,敢於直麵問題,解決矛盾。

事故是危機的本源,發生事故就會給企業帶來危機,如果被媒體炒作,還會放大危機。隨著國家對安全責任事故懲戒力度的不斷加強,隨著管理者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那種由於官僚主義、失職瀆職造成的安全責任事故,在國有施工企業已經極其少見。那麼,事故為什麼還是難以杜絕?具備嚴密的管理機製、科學的施工方法、一流的生產設備和技術手段的國有大型建築施工企業,為什麼也難逃事故的困擾?這裏就涉及到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安全投入問題。如果對那些地質條件極差的隧道,全部采取最保守、最安全的施工方法,實行小導管超前放射性注漿,將隧道穿過的一定範圍內山體“硬化”後再開挖;或者用大直徑鋼管插入軟岩,形成一個超前“管棚”後再開挖;或者幹脆不用人工鑽爆法施工,全部使用TBM全斷麵隧道掘進機、盾構機,實現隧道施工機械化、自動化。不過這樣的安全投入,即使是在西方發達國家,也是經過了近半個世紀的安全事故高發期逐步實現的。

在人類一直艱難探索的未知領域中,除了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之外,就是地下世界了。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地表以下究竟是一種什麼狀態,即使是地質學家也不可能透視一切。地層深處的世界還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太多的不可預知性。於是給地下工程建設留下了無數的隱患、陷阱和“炸彈”,給建設者帶來了防不勝防的風險。工程勘測設計隻能對地質狀況提供一個大概的描述,至於哪裏會出現突泥、突水、斷層、暗河,哪裏會出現溶腔、溶洞,哪裏會出現瓦斯及其他有毒氣體,隻能在施工中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去感知。宜萬鐵路齊嶽山隧道進口段3645米,要穿過3條暗河11條大斷層,數不清的溶腔溶洞。十二局集團投入6000多萬元,采用目前世界最先進的超前地質鑽機、地質雷達、紅外線探水儀等地質預報係統,用12趟大直徑管道向外排水,努力保障施工安全。在地質極為複雜的地下工程建設中,建設者每天都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在排除一個個“地雷陣”之後,將隧道向地層深處艱難推進。不過,在邊境線上排雷,如果被引爆,軍人犧牲了,是為國捐軀,是英雄;而在國家重點建設中“排雷”被引爆,是事故,甚至可能會引發危機。

“想說愛你不容易,想說忘記你也不是很容易的事。”農民工與施工企業,總是難以擺脫這種“糊塗的愛”。與中國鐵建合作的農民工就超過百萬人,很多農民工都是在國企的精心培養下掌握了一技之長,走上了致富之路。施工企業離不開農民工,沒有農民工,就沒有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農民工也離不開施工企業,沒有施工企業的社會貢獻率,就少了很多勞務輸出縣、市、省,就會有成千上萬的農民家庭,少了維持生計的一條路。有人說,中國經濟是“追趕型經濟”,要用20年時間走過發達國家用40年甚至半個世紀才走過的發展曆程。如何實現經濟發展的“加速度”?據測算,1公裏鐵路客運專線造價,中國隻有北歐的1/10,而建設速度遠遠超過了北歐。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必須開發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利用日工資定額隻有26元人民幣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其實,如果真的拿這點錢到市場上找勞務,整個施工現場就要停擺。企業隻有拚命擠壓自己的利潤空間,通過技術進步降低成本,以足夠的工費遵循勞務市場的價值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