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是一門學科,同時又是一項管理技術,是規範人類實踐活動的有效工具。項目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建築施工企業,必須通過製定和實施標準,建設文明標準化工地,達到規範統一,才能真正獲得企業管理最佳秩序和效益。
標準化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社會越發展,越要用標準說話,越要進入標準化社會。標準化與文化、文明又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符合標準的優質產品、名牌產品,同時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這個層麵上,它又是文化的凝聚,是文化的外化,是現代文明的物質形態。
做人處事都有自己的標準。在我們周圍,就有很多愛崗敬業、樂於吃苦、勇於奉獻的人,他們做人做事的標準都很高,生活標準卻很低。工作中,始終能夠苦練技術,創新創效,用高標準嚴要求,為自己贏得崇高的職業尊嚴,為企業積累良好信譽;生活中,堅持低標準,堅持勤儉節約艱苦樸素,“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然而,也有的人總是追求很高的生活標準,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都是高標準,而自己從做人處事到職業道德標準都很低,“寧讓我負人人,不讓人人負我”。於是,有些開著寶馬、奔馳,住著豪宅,享受著優厚的物質待遇,處於社會富裕階層的“飛行員”,依然覺得自己的工資標準不夠高,以危害公眾利益突破職業道德底線的“返航”相要挾。可以說,員工的職業道德標準低下,也將企業的誠信度降到最低,直接危及企業信譽,甚至葬送企業前程。
標準化是企業發展的基石,缺乏標準化的企業,就會使員工行為失範,管理失控,就不可能生產出滿足客戶要求的優質產品。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的企業產品平均合格率不到八成,不良產品造成的損失每年近千億元。在近幾年企業發生的各種事故中,有一半以上是由於從業人員質量意識不強、崗位技能不高、執行標準不到位造成的。其實,我們也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同一項重大工程建設中,大家同在一片藍天下,同樣的競爭環境,建設過程中或到達終點後,各企業的產品質量、經濟效益、信譽評價卻差距很大,關鍵就在於各項目部的標準化程度不同,以及從業人員執行標準上的偏差。
有效開展標準化工作,實行科學的標準化項目管理,是降低項目管理成本,提高科技貢獻率和綜合經濟效益,增強競爭實力,推動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措施。標準化作為一項綜合性的技術基礎工作,需要管理者從企業長遠建設出發,紮紮實實抓基礎、抓規範、抓全麵、抓精細、抓升級。
“做你所寫的,寫你所做的”,“三標一體化”質量認證過程,就是落實標準的過程。十二局集團堅持多年的文明標準化工地建設,項目管理“十八項製度”,“技術入手經濟結束”,“兩管兩創”等,都是通過提高項目標準化程度,為企業贏得了信譽高分。2008年,十二局集團又通過開展“科學管理年”活動,成立了項目管理實驗室,確立了100多項實驗課題,就是通過京滬高速鐵路項目管理平台整合優勢資源,組織各方麵專家開展項目實驗,充分利用現有的成熟技術,廣泛推廣應用,避免重複設計、重複試驗等工作,縮短項目管理水平升級的周期,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促進項目管理標準化,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產品生產成本;同時,把企業多年來積累的項目管理成果在項目實驗中歸納、總結,編製成標準,在更新更高的發展平台上,通過標準化建設,更好地推動企業提高經濟效益,鞏固競爭強勢地位。
歐洲產品、德國產品,之所以能夠獲得良好的國際信譽,就是得益於嚴密的“歐標”、“德標”體係的建立和不斷完善。讓世界相信“中國製造”,首先就是中國標準要過得硬,要紮實、結實、嚴密,才能贏得實實在在的市場信譽。標準化存在於工藝流程和管理鏈環之中,標準是唯一的標準,而不是多項選擇。標準化往往與工廠化、機械化、專業化、程序化緊密相連,嚴格執行工藝標準、質量標準,在更高層次上檢驗著勞動者的綜合素質。施工企業與其被動接受業主、監理各方都來“卡標準”,莫如主動練真功,自覺用標準規範行為。施工工地不同於工廠車間,現場千變萬化,環境千差萬別,不可控因素較多,必須堅持先進性、實用性、可操作性和最大限度滿足客戶要求的原則,科學製定標準。隻有善於自己卡自己,一絲不苟地執行標準,才能努力爭取市場競爭的寬鬆環境,才能不斷增強項目管理的可控度,異地生產同樣的優質產品,才能真正將我們的項目管理“連鎖店”開遍世界各地。
2008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