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此時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把這本書翻譯成與當今建築學可以融會貫通的參考書籍。他對這本書的喜歡簡直達到了癡迷的狀態,遂為第二個孩子起名為梁從誡,希望兒子能和李誡一樣,成為中國有影響力的建築學家。
生下女兒梁再冰之後沒過多久,林徽因回到北京香山養病。她的身體在生產後極其虛弱,初為人母的喜悅撫平了身體上的創傷,女兒帶給她生命的美好、寧靜和溫情。
她靜靜享受著女兒的一舉一動,聽到她哇哇大哭會心疼,看到她開心的笑容會喜悅,女兒操縱著她的喜怒哀樂,仿佛一下子填滿了她的心靈,人生在這裏得到了升華。
忍著裂骨的劇痛,拚盡全力,將自己的骨肉帶到人間,賦予他獨立的生命。這隻是母愛的開端,從此,她承擔起一位母親的職責,無私地奉獻著她的全部。
每一位母親,都曾是一名花季的少女,擁有令人羨慕的青春年華,她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和憧憬,隻是生活就是生活,它不是由夢幻裝點,而是布滿瑣碎和平凡。
時間教會她忍耐平淡,付出時間和精力,她開始快速地成長,成為可以獨當一麵的母親,她用最大的心力守護著自己的孩子,正如同她的母親曾經那樣守護她。
每個孩子,都是母愛的傳承之作,凝聚了一個女人畢生的心血,是她此生最驕傲的傑作。
她看著你一天天茁壯成長,也在感受著自己一天天衰老,而這卻使她由衷地感到喜悅,因為她的孩子,快要長大了。
當然,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母親不僅是最強大的守護者,還是精神的引導者。林徽因是一位很有思想見地的女人,作為母親,她也時刻鞭策著孩子們成長。
林徽因的性格獨立自主、瀟灑不羈,不受婆婆的喜愛也有一定的道理,她不喜歡做家務,總認為這無聊的事情消磨了她的大好時光,然而,她雖嘴上不情願,行動上卻做得比誰都出色。
她依舊無愧於一位優秀的家庭主婦,一位溫柔的母親。
30年代,林徽因與梁思成的家位於北平東城北總布胡同,是一座租來的四合院。方磚鋪地,幹淨整潔,一個美麗的垂花門裝飾著小院,屋裏擺放著幾件從舊貨店裏精心淘來的老式家具,一兩尊在野外考察時無意撿到的殘破石雕,以及羅列整齊的書籍。
她用自己的生活趣味和藝術品位,為孩子們營造了一個溫馨的生活氛圍。每逢假日,總有親朋好友聚在這個小院落裏高談闊論,歡聲笑語此起彼伏,潛移默化中熏陶著兩個孩子。
林徽因素來對書愛不釋手,自然懂得薄薄的書頁,對於個人的精神世界有著怎樣重大的影響,因此,她也用書陶冶孩子的心靈。
盧溝橋事變後,戰爭愈演愈烈,為了避難,他們一家開始了長達9年的顛沛流離。
梁從誡小學二年級時,一家人剛從長沙輾轉來到昆明,困頓無助的生活裏,林徽因始終不忘對孩子的教育。她十分擅長朗誦,一篇《唐雎不辱使命》,在她繪聲繪色的朗讀中,兩個孩子深切感受到了唐雎的英雄膽色。
3年後,顛簸的生活在繼續,一家人又離開昆明來到四川宜賓附近的李莊。連日來的奔波,使得林徽因舊病複發,臥床不起。
行動不便的她隻好待在床上,慶幸的是有書籍的陪伴。她讀了許多俄羅斯作家的作品,尤其是屠格涅夫的《獵人日記》,使她受益匪淺,於是要求兒子梁從誡認真去讀,並在讀過之後一起細細體味作者對自然景色的描寫。另一本《米開朗琪羅傳》是英文版本,兩個孩子根本讀不懂,她便一邊朗讀一邊講解,聲情並茂地描述米開朗琪羅為聖彼得教堂穹頂作畫時的艱辛。
閑來無事時,林徽因會招呼兩個孩子坐在她的床前,用感情充沛的聲音為他們朗讀她寫的詩文。
許多年後,兒子梁從誡帶著深沉的懷念,在回憶中寫道:"她的詩本來講求韻律,由她自己讀出,那聲音真是如歌。她也常常讀古詩詞,並講給我們聽,印象最深的,是她在教我讀到杜甫和陸遊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家祭無忘告乃翁",以及"可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等名句時那種悲憤、憂愁的神情。"
女人本身就是水做的,柔媚動人,而成為母親之後,更是激活了她所有的溫柔。
母親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她的柔情和細膩,影響著孩子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如何去感受自己的生活,他們的處世之道,也會從這點滴中積累、變化,形成自己獨到的眼光。
林徽因自身從未放棄對平等自由的追求,她是新時代的女性,她的身上有著中國婦女缺乏的灑脫與無畏,她要求平等,她也以平等的身份去對待自己的孩子。
在她與丈夫外出考察的時候,思念成了最大的心魔,她需要工作,卻也時刻惦念著家中的小不點兒。而她最大的不同,便在於她把一個8歲的孩子當成一個有著獨立思想的大人,她在旅途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甚至考察所獲得的成果,事無巨細地寫進信中,郵寄給孩子們。
如她這般的態度對待孩子,放眼現在,也是少見的。她試著去和孩子交流溝通,彼此打開心房,互相傾聽。
憶起那段擔驚受怕又缺衣少糧的日子,梁從誡有些懷念:"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歡笑,精神上很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