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溫柔讓歲月沉澱(2)(1 / 3)

鼓足勇氣、永不放棄,是對生命的最高禮遇。

無懼無畏是平凡人也可以擁有的英雄氣概。

時光追溯到1937年,日本全麵侵華戰爭爆發,林徽因一家為躲避戰火,在長沙、昆明、重慶間輾轉。

戰爭給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最受苦的還是百姓。物資匱乏,物價昂貴,已經超出了普通百姓能夠承受的範圍,林徽因一家也不例外,靠著朋友們的接濟才能勉強維持日常的生活開支。

車站擠滿了四處逃難的人們,日本兵在天橋架起了機關槍,嚴格盤查每一個過往的旅客。

臨街的牆上刷滿了"中日親善""東亞共榮""建設大東亞新秩序"之類的黑字標語,街道上行人少得可憐,巡邏的日本兵列隊來來回回地走著。昔日熱鬧的小城,如今淒涼得宛如一座死城。

林徽因的母親在慌亂的逃難中,心力交瘁,這嚴重影響了她的健康。燒飯、洗衣服等家務活便全部轉移到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肩上。

所幸的是,長沙暫且沒有受到硝煙的侵擾,林徽因一家稍稍可以安下心來。不久,北平文化界、教育界的許多朋友也陸續抵達了長沙。林徽因剛剛安置下來的家,又成了聚會的好去處。

大家聚在一起,熱烈地討論戰局和國內外的局勢,興之所至,就一起唱起高昂的救亡歌曲,中文也唱,英文也唱。

即使敵人已經占據了一部分國土,祖國河山處在極其危難的時刻,他們也堅信著勝利,生活會恢複如初,生命也將得到保障。

11月下旬的一個下午,大批的飛機出現在上空。梁思成急忙跑到陽台上,本以為是中國的飛機,誰成想黑壓壓的炸彈投了下來,磚頭瓦礫瞬間炸開了花。

毫無準備的林徽因奮不顧身地抱起孩子,扶著母親往外麵跑。震垮的門窗,四濺的玻璃碎片,滾滾的濃煙,讓人感覺到死亡是如此之近。

不小心被氣浪衝倒的林徽因,順著樓梯滾到了院裏,看著坍塌的樓房,彌漫的硝煙,四散逃命的人們,她實在不願相信眼前的一切是活生生的現實。

就在他們向臨時防空壕跑去的時候,飛機再次俯衝,隨之而來的炸彈,有一顆就落在他們身邊。林徽因和梁思成第一反應便是將兩個孩子緊緊地護在懷裏。

有一瞬間,她絕望了,幸而這顆炸彈沒有爆炸,她與死神擦肩而過。許久之後,飛機才集結離開。驚魂未定的他們,從瓦礫碎石中翻出幾件像樣的衣物,費盡心思安置的家,轉眼又成了一堆廢墟。

與死亡僅有一步之遙時,你才會清醒地意識到生命的寶貴與無助。戰爭,是對生靈的塗炭;生命,在炮火和硝煙中開始支離破碎。

殘酷的現實,血淋淋地擺在眼前,容不得半點退讓。可生命的強悍,就在於它的不屈不撓,隻要有一絲生的希望,就要繼續抗爭下去,這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生來就具備的品格。

還有一次,逃難的途中,車子開到一個地勢險峻的大山頂上,不知什麼原因,竟突然停住不動了。已經被黑夜籠罩的大地,除了微弱的月光,再也找不到其他光亮。大病初愈的林徽因,就這樣在凜冽的寒風裏苦等,硬撐著漸漸凍僵了的身體。

懂得機械原理的梁思成,主動與司機師傅一起修車,原來是汽油燒光了。在這荒無人煙的地界,哪能找到加油的地方。隻能招呼旅客一起推著車,慢慢往山下走。幸運的是,終於瞧見一個村子。

路過貴陽、安順和鎮寧,距離舉世聞名的黃果樹大瀑布越來越近。那雷鳴般的水聲,在遠處歡迎著落難的人們。

下了車,林徽因站在瀑布的石崖下麵,望著從天飛降的瀑布,思緒飛出了很遠很遠。

她對梁思成說:"我感覺到世界上最強悍的是水,而不是石頭,它們在沒有路的絕壁上,也會直挺挺地站立起來,從這崖頂義無反顧地縱身跳下去,讓石破天驚的瞬間成為永恒,讓人能領悟到一種精神的落差。"

梁思成回應道:"你記得父親生前向我們說過的話嗎?失望和沮喪,是我們生命中最可怖之敵,我們終身不許它侵入,人也需要水的這種勇敢和無畏。"

我們應該慶幸,遠離兵荒馬亂的年代,不必過提心吊膽的日子,衣食無憂,和平昌盛。

多少人因為一點小是小非,就開始懷疑人生,開始抱怨命運的不公,仿佛活不下去了似的。這樣的人,怎麼去應對大風大浪,又如何去守護站在身後的親人和朋友。我們每退後一步,我們所愛著的人就多一分危險。隻有當我們真的無所畏懼時,才能迸發出無限的力量。

林徽因"在菜籽油燈的微光下,縫著孩子的布鞋,買便宜的粗食回家煮,過著我們父輩少年時期的粗簡生活"。難能可貴的是,在朝不保夕的戰亂時期,她依舊持有一種"倔強的幽默感",在顛沛流離中依舊努力過活,努力將戰爭帶來的創傷降到最小。

人類的身體終歸是血肉一堆,長期的流亡將她的健康消耗殆盡,她隻得躺在床上,成了一個"蒼老憔悴、不停咳喘的重病人"。

她曾給費慰梅寫信講述在昆明逃難的經過,信中寫道:"我們在令人絕望的情況下又重新上路。每天淩晨一點,摸黑搶著把我們少得可憐的行李和我們自己塞進長途車,這是沒有窗子、沒有點火器、樣樣都沒有的玩意兒,喘著粗氣、搖搖晃晃、連一段平路都爬不動,更不用說又陡又險的山路了……一路上又發冷又發熱,車子還在山頂上突然拋錨,全家隻好幾乎凍僵的摸黑走山路。"